-
貓咪種子 (2021)伊祐噶照
如果我是一顆種子—也好想去旅行,把自己變成了貓咪, 和主人一起爬山,在海裏沖浪,去西部的海岸看夕陽,感受每一個地方風的味道與溫度。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粉紅河馬 (2021)陳奕彰
頂著圓嘟嘟的肚子,悠哉的遊玩在湖面上, 看著臺東的熱氣球,阿河河把自己的肚子吹大, 𣊬間成了歡樂的「粉紅河馬」和熱氣球一起飛上天!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穹頂上有花 (2021)林純用 x 楊海茜
作品靈感是來自歐洲教堂的玫瑰花窗,以自然素材竹編搭配彩色勾織構成玫瑰花窗繁複的感覺,同時形塑玫瑰穹頂的造型。 當光線穿過竹編與勾織,期待民眾進到穹頂之內,能感受到如同教堂聖潔的光芒。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雲朵製造所 (2021)林淑鈴
水是生命之源,園區內即是水域環繞之處,匯聚生命,生機勃發。 以童趣幻想的風格表達生命起始萌發之姿態,主構件以迴旋放射狀線條,織造出線條柔美,有機曲線之造型, 結合地貌特色,在高台上,感受生命源起於大地,壯闊勃發延展天際之姿。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蛻變前的等待 (2021)徐暋盛
作品藉由昆蟲一生中的繭、蛹時期,詮釋生命的寶貴與無窮的力量。 昆蟲從幼蟲、成蛹到蛻變成蝶或蛾的奧妙過程,小小昆蟲作繭安家,就如同藝術的創作一般, 細心建構,而後靜靜待在繭裡,看似安靜的等待,繭內的生命卻隨時間不斷爆發改變,等待蛻變的新生命到來。 冀望作品能讓人們進一步體會寶貴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療癒系列 (2021)安聖惠
藉由地景與作品產生沉浸式的語法,與觀者有互動式對話,感受大地的禮物。 山水、鳥鳴、春風,引領觀者在作品中休憩,懸吊式作品,錯落在樹與樹之間, 讓人在後疫情的焦慮中,可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感受自然之美。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月亮住在海裡 (2021)伊祐•噶照
《月亮住在海裡》,位於加路蘭遊憩區,透過回收廢鋼筋,纏繞、牽引、結構出如月光從海平線昇起,向著島嶼邊緣,在海面上灑落粼粼流動起伏的波光大道,伊祐小時候一直認為月亮的家在海裡,因為它每次都從海的方向上來,其實月亮是族人觀察潮汐變化重要的訊息,就好像知道了大海的呼吸吸氣吐氣的時間,因為月亮和太陽的引力的引響才有了一天24小時有各兩次的漲潮退潮,這個時間點也是海洋民族邦查人(阿美族人的自稱),判斷下海抓魚和採集貝類海菜的時刻。人、島嶼、月亮與海洋的細密關係,是邦查人尋找物質與精神蛋白質的冰箱。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山是凝結的浪.海是流動的光 (2021)林淑鈴
《山是凝結的浪.海是流動的光》,位於花蓮遊客中心花園最遺世獨立、幽靜絕美的一隅。淑鈴認為大型的戶外裝置創作迷人之處在於,透過作品與其存在場域的互動,牽引觀眾身體力行地「進入」創作者的創作意識中。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作品坐落於狹長的海岸線上,海緊鄰著山,海浪日日訊問著山,山脈時時伸展入海。離岸不遠即是深邃的太平洋,黑潮一脈由北向南蜿蜒,恍若昭告著南島海民壯遊的宿命, 如樹子般,經由海漂而來,由海而陸,依山築夢,望海而居。當內在的探索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開始望向遠方準備迎向未知。 原民的文化符碼由生活觀察而來。一條連續菱紋,在海民,稱為水紋;在山民,名為山紋;而在此山海並列緊依之處,山紋亦是水紋,作品的符碼由此而生。 是一張未被沖洗的 陸地的底片 波浪連著波浪 隔開神與神 ……… 粉碎著閃爍的波浪 是最最深邃的碧藍 向著彼岸反覆拍打 是人類誕生前的聲響, ————————————-谷川俊太郎 <大海啊>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夏日光浴 (2021)林介文
《夏日光浴》,位於花蓮遊客中心眺望太平洋視野絕美的草坡上,東海岸漫長夏季燦爛的陽光下,山海萬物都是閃亮亮的明豔,倘若這是義大利,海灘上一定到處都是鮮豔亮麗的洋傘、躺椅和盡情享受陽光的人們,而台灣人卻普遍崇尚膚白才是美,人人都怕曬太陽。因此她以五彩繽紛的回收帆布、廢鐵、鋼筋和回收的塑膠水管、瓶蓋、各式海廢等媒材,創作一組在東海岸日光浴的人體裝置作品,召喚徜徉東海岸山海之間的旅人,除了以眼睛飽覽無垠的風景,更要試著以全身的毛細孔感受海風中的鹽分、照亮地球生命之源的陽光親吻。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跳舞的風 (2021)魯碧•司瓦那
《跳舞的風》在海天湛藍,綠地如茵的石雨傘遊憩區,豆豆以鐵板、鋼筋形塑如風吹過海岸,樹梢在跳舞,海浪捲起千堆雪的萬物生命律動。風在山與海之間往復徘迴,萬物在海的歌,山的答唱之間舞動滋長… 風啊 你有好多的名字 颱風 龍卷風 東北季風 微風 …… 雖然你無形 但在 雲間 在浪潮波濤中 在樹梢 花草間 有時你又溫柔的與花草樹木竊竊私語 有時也看見你跳大地之舞 妳讓大地隨著祢的旋律種子得以紛飛散播 形成了生氣盎然的大地 你總是無形的在天地之間 飛舞流動 假若你是有形的 會是什麼樣子 ? 選擇一個地方 靠近海 在日昇的地方 很多雲朵的地方 想像你在舞蹈 在天地間跳你的舞步 ……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致 清涼地 (2021)見維•巴里
我們一直生活在神話傳說中,我們都是故事中的主人翁 每一則故事也再再地要我們記取教訓∼師法自然的重要。否則洪水滅世不是遠古神話而是迫在你我眼前。21世紀氣候難民潮,地球各種的資源耗竭,生態失衡,人類的文明病百出身心俱疲。都是反思回歸自然的訊息,重返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平衡。 台灣,南島的母親之島,位於歐亞及菲律賓板塊之上,地理位置頗具重要性。島上族群豐富多元,擁有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歷代的殖民背景,族群文化的交織融合。在這古老文明與當今科技薈萃一身的寶島上,東海岸的水天一色之間更需要有一處定、靜、安、慮、得,讓人放空冥想與內在連結的靜心空間,誠心期盼意識的覺醒帶來藝術與靈性的結合。 這次在創作中也想,連結更多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多年來在東海岸陪伴著慢飛天使們在遊戲中創作,這次也計畫和慢飛天使家庭一起撿拾海洋廢棄物及成功海濱的石頭砌出一個靜心祈禱的場域,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企盼來到此地的人,在這片無垠大海前有一處空間靜思冥想。 祝願 萬物生生不息 吉祥如意 宇宙真善美能量加持 愛永不止息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旅人的眼睛 (2021)達比烏蘭•古勒勒
『旅人的眼睛』,位於加路蘭遊憩區,眺望都蘭山與都蘭灣相依相擁的絕美景致。對於古勒勒來說,眼睛是一個人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接壤的通道,而東海岸大山大海激盪交織的美,絕不僅止於視覺上的壯麗,更具有洗滌人靈魂的巨大能量,他希望透過這對回收鋼筋雕塑的旅人之眼,讓駐足在這片山海之間的觀者,除了看見波瀾壯闊的美景之外,還能重新返視自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千年萬載… 日夜星辰、四季交替流轉無數個日子… 自然萬物與人們在山海間相依相存 豐饒大地承載了多少生命誕生的喜悅 也默然陪伴其離去歸於塵土與洋流 歲月陶冶雄偉瑰麗東海岸…孕育延續南島民族文化 每趟旅程的過客無一不被她的美震懾 生命的流動與更迭 於此駐足…停滯…凝視…想望… 刻骨撼動心靈的邂逅…在一次次的相視中深藏 留下美好、讚嘆的印記在心海裡…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協調的渾沌 (2021)Andres Amador
南島民族分布範圍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而臺灣是南島語系國家中語言歧異度最高的,因此,臺灣被國際公認是南島民族最可能的發源地。藝術家Amador的創作結合臺灣及紐西蘭南島文化的內涵,運用南迴的地貌與素材,以沙雕及疊石呈現圖騰的樣態,與這片土地和在地人文產生情感的連結,藉此創造出二個文化間的相互對話。
-
在斜坡上瞭望 (2021)陳淑燕、杜瓦克
從現代金崙部落來到舊部落路徑起點,作品讓人<穿越 時空廊道>進入斜坡民族老部落路徑,迎接<竹編牆-交織疊砌的守護>,走向開闊的台地,望向出海口的方向,<在斜坡上的瞭望>靜而有力等候你的視野。斜坡上的眼睛,如鷹的銳利深遠,是山林的眼睛,由土地長出的力量之眼,從海洋流動進來的激越力量,守護著、看顧著這片山林河谷與部落。
-
陸發岸Ruvuwa'an.發芽 (2021)饒愛琴+敲裂拼姬工班
卑南族石生系統的口傳故事,用五個自然形體站立登陸之地,地名「陸發岸」即是發芽、發祥地的意思,以卡大地布部落石生為根基,漂流木象徵洪水後的考驗,與大自然和人的連結、延續;部落婦女、青年集體馬賽克拼貼部落的記憶,累積成現在文化生活;母親的十字繡、山海共生、感恩天地及發芽繁衍,開出朵朵內心自信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