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 (2018)陳正瑞X習翌設計
飛魚是天空與大海的孩子 立於百萬生命之上 一躍而起 就將海浪連結到天空
-
豐盛的維度 (2018)林昶戎、鄭元東、鄭心怡、牧石創藝有限公司
作品融入代表著山水及豐收農作的色彩與過去隨處可見的梅花鹿,營造出豐盛圓滿的視覺體驗。 太平洋裡的飛魚代表著無限的生命力,本件作品訴說著臺東的豐盛,作品融入代表著海洋及飛魚跳躍的色彩,於空間中營造出豐盛律動的視覺體驗。
-
記憶拼圖 (2017)劉美怡
藝術家身為離鄉背井在都市長大的阿美族人,雖然因為父母必須北上討生活,東海岸的家鄉只是一年三節返鄉的短暫回憶,但即便生活在臺北城的邊緣,一到假日阿美族人還是一定要全家到海邊聚會,男人下海打魚,女人在潮間帶採集,然後就地在岸邊煮成新鮮甜美的佳餚,親族好友共同享用的同時,也一起唱著家鄉的歌謠。從小對「東海岸」/「家」的記憶就是和家人、族人團聚時,各種從礁岩孔洞中探出生命的潮間帶生物,變成了豐盛佳餚的繽紛色彩與鮮美滋味,這些「好吃」的色彩與味道就像一片一片拼圖一樣,拼湊出一個當代阿美族女孩的文化生活記憶。
-
海貝 (2017)南多˙阿法雷(西班牙)
-
湧泉 (2017)侯連泰
泉水川流,滋養大地,灌溉作物,豐收可待,笑容滿天,溫暖人間。
-
風之谷 (2017)吳建福/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片狀的雲朵高低懸佈在空間中,呈現當代簡潔意象和風的流動感,作品與光影、周圍環境相互輝映,形成一幅立體的美麗山水之境。
-
綠色大地 (2017)吳建福/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作品呈現池上鄉田疇交錯、四季變換的景象,幾何線條和大地自然色系,交織出強勁的生命力量。
-
農閒 (2017)吳建福/形意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兩隻水牛代表著傳統農業的辛勤耕作,以此融入水圳空間,營造如同天然河灣的景象,水牛和白鷺鷥栩栩如生的互動,散發農村悠閒的氛圍。
-
動物剪影造形馬賽克(14幅) (2017)陳正瑞
-
日昇之舞-撒野季(一式9件) (2017)陳正瑞、陽東廷、陳勤、羅正傑
-
自然石造形椅(一式12座) (2017)陳正瑞
-
泡大地-露地的覺知 (2017)歐舟(山田設計)
山田先生說: 首先,請放下手邊的相機吧! 感受色彩,蟲鳴鳥叫,日昇月映。邀請你輕輕地在捕夢網中或躺、或臥、或坐下來。請在泡大地的作品之前,將你的世俗煩憂放下吧!試著將自己歸零。與大地萬物融為一體。躺在搖晃的類似吊床的空間中,四周包圍著樹蔭,閉上眼睛,傾聽遠遠的海浪波濤聲,感受風吹樹葉的詩句,在靠近泥土的近距離中深深地呼吸,裸露你的心靈,慢慢地繪製自己深沉的夢想。
-
泡氛圍-心流的體驗 (2017)歐舟(山田設計)
山田先生說: 讓我們在圓的中心圍聚在一起,與石頭為伍,與草地親近。 360度視野,放鬆身體或躺、或坐、或臥。風吹水紋,看海潮起潮落,看天空雲朵飄動,聽常客伯勞鳥的覓食聲,聚首或獨處,坐在大自然中,讓想像力召換你的內心世界,漩入心流的中心。
-
溯洄而上(天災毀損) (2017)楊宇沛
作品造型取自空中鳥瞰馬武窟溪蜿蜒流域,以及其中遍布優美獨特的白色巨石景觀。藝術家創造了一組可以觀賞也可以供遊客休憩並呼應地景的作品,在作品表面飾以東海岸曠野隨處可撿拾的陶片、被海水打磨圓潤的玻璃、卵石、磁磚與破魚網…等等,象徵一條河流千萬年來孕育了豐富厚實的生活文化與歷史記憶。東河舊橋是一座將近百年的老橋,曾經的交通功能早已被新橋取代,所幸因在地居民的積極爭取,被保留轉化為徒步賞景的遊憩步道,當旅人們坐在這些作品上感受馬武窟溪景致與東河橋獨特的歷史氛圍,正如蜿蜒流過腳下的長河孕育了千萬年的文化與歷史痕跡,默默地承載著、堆積著我們當代的生活。
-
最強大的溫柔 (2017)哈拿‧葛琉
在美麗的「人之島」(蘭嶼),人們面對颱風過境是如此淡定─「在小島17級風是基本款」,生活在如此強大而頻繁的自然力量中,卻展現如此溫柔而強韌的生存態度,發展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細密而優雅共生的文化,深深震撼了來自大島東海岸都蘭部落的藝術家。她以蘭嶼達悟族婦女的甩髮舞為靈感,設計了這件作品,而甩髮舞是達悟船祭中,婦女以身體的律動將長長的髮絲來回拋向空中,為祈求並牽引海上捕魚的男人們能平安豐收歸來的儀式之舞。風中翻飛的髮絲,在藝術家眼中象徵著小島最溫柔而強大的力量,這是一件向女性強韌而溫柔的力量致敬之作,也透過作品重新思考如颱風這樣強大的自然力量,如何在考驗中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