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嶼之間 (2018)張和民
我們常常忘記臺灣是一個被海洋環繞的島嶼,臺灣島上的先民乘海而去,歷經數千年不斷地遷徙航行,將海洋文明的種子拓展成遍布泛太平洋島群的文化共同體;數百年來各種殖民者與其文化亦渡海而來,正是海洋的流動、延展與守護,使臺灣成為一個如此繽紛多元的文化共生之島。即使經過數千年的漂流,再相遇仍然會發現彼此語言習慣類同的部分,特別感到親切。從天空看,島嶼之間隔著海洋,似乎分離,但從海裡面看,島嶼之間卻是緊密相連。
-
放在那邊的海 (2018)安聖惠
他的眼裡只有海 當天空的眼睛 被金亮黃橙的光束 透亮無蹤 他的眼睛裝滿大海 靜靜地看著 還在呼吸的浪潮 太平洋的風 輕輕撫過他 太陽親吻的肌膚 他聽見海的信息 在藍色的海底 歸箭似心 巨大的魚身仿如竹筏交織著魚網 連同 身體與靈魂 你可以不必成為一條魚 只要靜靜感受 放在那邊的海 呼吸著還在呼吸的海 透過海洋民族眼中的海、身體與呼吸,可以感受海洋的情緒、潮汐、日夜轉換還有季節的變化,以及一個民族如何圍繞著海洋孕育出他們的文化。
-
時間的暱語 (2018)林鴻文
日據的1937年落成的樟原老橋,座落在青山綠水的水母丁溪出海口,和建於80年代的中橋、因90年代臺11公路拓寬而建的新橋並列,是臺灣唯一三代橋並列的景點。站在這裡,時間像是橋下的溪水,往復在河海雲天山林間,如絲般的霎時訊息勾惹出許多的或許!藝術家感受到天地怵然的歷史大戲消失在淌水山風間!時間無情地把所有記憶封存囊中被山河笑!而藝術家只是將時間留下的聲息,轉換為與環境偕同的造型,讓作品顏色與四時日夜遞變,多年後的演色將與橋體、與山巖和曲。
-
落葉歸根 (2018)廖琳俐
-
光、合、作用 (2018)哈拿.葛琉
《光、合、作用》由作品由《海洋》、馬賽克步道、《會發光的樹》、馬賽克單雙人椅組成。 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能量,這個能量會被不同生物所利用。除了以能量傳遞「希望」,也期待透過這件作品聚合這個社區的人,讓人們認知環境,增添人與環境的美好互動。 臺東緊鄰著太平洋,每年在颱風季節都免不了與自然的搏鬥過程,本件公共藝術的設置,也特別將此一條件加入考量,就如同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土地為基礎,並謹記颱風帶來的傷害,用藝術重建希望,打造友善親子的空間,讓藝術扎根於民眾生活之中。
-
Wishing Coin許願幣 (2018)蕭青陽
植基歷史,開創未來。如同詩人所謂『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花東堆疊著史前遺跡的歷史記憶,原住民文化的多元意象,新移民的融合色彩,為一片充滿自然以及人文豐沛資源的臺灣夢土。在『172.8KM的想像延伸』整體概念及『新臺東·心臺東』計劃主體設置公共藝術以賦予臺東車站新的想像空間兼顧交通的時間歷史意義與文化特質配合基地境及建築空間特色。 旋轉許願幣,推動一個祝福、祈求一份好運,看見土地的記憶,聽見海浪的旋律,轉動一面美麗,聽見一個故事。臺灣,就是一座故事島,臺東是故事島中最美麗的後花園,台地「熱氣球升空」、海岸「南島景色」、東岸年度祭典「豐年祭」、和東臺灣印象最深的「部落之美」為四個主題。二枚許願幣,一個故事,讓國內外旅客藉由轉動許願幣認識臺灣、認識臺東
-
VOLANGAT銀盔 (2018)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
寶島臺灣福爾摩沙聚合眾多先住民部落,本作品特別向處於臺東縣外島蘭嶼與天地共生的雅美族致敬。雅美人身手矯健以擅無裝備徒身自由潛水和應用魚叉獵魚聞名於世。族裡長者曾分享道,大魚喜在暗黑地夜半時分游近蘭嶼沿岸,雅美潛者靈敏非常,甚至仍僅漂坐在海上的拼板舟上就能感知大魚的動向。潛進漆黑的水域裡獵魚此舉近乎超人行為。這極致敏感性需和大自然共振合一才能達成,而這樣的感受力早被現代人遺忘。 《銀盔》是座自然感官的聖殿,亦是人性和自然間的原始鏈接。來者或可潛進這雅美建築冥想空間,現代世界在此間消失不見,並進而開悟自然之下亙久無新事。
-
艷陽下的綻放 (2018)饒愛琴
加路蘭,一片空曠的海濱草原,可以遠眺海岸山脈與都蘭灣連綿交會的壯闊景致,北方的小溪因為溪水富含礦物質,洗髮後烏黑亮麗,因而被此地阿美族人稱為「黑髮溪」,族語「kararuan」(洗頭的地方)音譯便成為「加路蘭」。這裡是東海岸山海走廊的南端入口,景緻絕美但風勢強勁因此作物樹木難以生長,夏季常是烈日曝曬,藝術家特地為在這裡等候公車的部落族人和旅人創作了這樣一件作品在艷陽下綻放,陪伴旅人呼吸著土地的芬芳,和春雨夏浪秋颱冬風四季的養份。
-
知本郵局大型公仔 (2018)查無
在擁有溫泉和愛護保育動物的知本,透過郵局單位在服務百姓的進出大門旁,擺放著大型FRP公仔,將經典泡湯用的檜木桶和臺灣黑熊及臺灣獼猴擬人化後,藉由其頭上的毛巾擺放,呈現出泡湯的舒服表情效果並將各元素整合再一起後,再度重新配色安排呈現。
-
起 (2018)陳正瑞X習翌設計
旅程和平臺的起點 擁有飛魚的祝福 一路順風 逆風也翱翔
-
聚 (2018)陳幸雄X習翌設計
博覽森林 眾木魁魁 來自不同之處 聚合相同之處
-
立 (2018)陳正瑞X習翌設計
飛魚是天空與大海的孩子 立於百萬生命之上 一躍而起 就將海浪連結到天空
-
豐盛的維度 (2018)林昶戎、鄭元東、鄭心怡、牧石創藝有限公司
作品融入代表著山水及豐收農作的色彩與過去隨處可見的梅花鹿,營造出豐盛圓滿的視覺體驗。 太平洋裡的飛魚代表著無限的生命力,本件作品訴說著臺東的豐盛,作品融入代表著海洋及飛魚跳躍的色彩,於空間中營造出豐盛律動的視覺體驗。
-
記憶拼圖 (2017)劉美怡
藝術家身為離鄉背井在都市長大的阿美族人,雖然因為父母必須北上討生活,東海岸的家鄉只是一年三節返鄉的短暫回憶,但即便生活在臺北城的邊緣,一到假日阿美族人還是一定要全家到海邊聚會,男人下海打魚,女人在潮間帶採集,然後就地在岸邊煮成新鮮甜美的佳餚,親族好友共同享用的同時,也一起唱著家鄉的歌謠。從小對「東海岸」/「家」的記憶就是和家人、族人團聚時,各種從礁岩孔洞中探出生命的潮間帶生物,變成了豐盛佳餚的繽紛色彩與鮮美滋味,這些「好吃」的色彩與味道就像一片一片拼圖一樣,拼湊出一個當代阿美族女孩的文化生活記憶。
-
海貝 (2017)南多˙阿法雷(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