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uvu & Vuvu (2018)戴克斯菲南德(菲律賓)
Dexter的壁畫在他進入南迴部落後有了新的曲線,他將所見聞的、所觸摸的排灣族文化與笑容,融合在其繪畫風格,轉化成了新的形象,並在他的言談間顯現其學習心證:「當排灣族的耆老(vuvu)跟他的兒孫們(vuvu)說話的時候。兒孫們的想像力開始被啟發,並且開始狂野地詮釋腦海中的畫面。 排灣族的文化底蘊深厚,所有的事物都是血脈連結的,精神世界和現實是沒有疆界的,這都使他們的文化變得超越現實」。
-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2018)吳思嶔
當我們在談論一個滅絕的物種時,總是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和文化間有不同的詮釋,而同時此物種也成為了某種想像的聚合體。原住民族的傳說裡流傳著一支滅絕的種族:矮黑人族,幾乎每個部落中都有它的蹤影。藝術家在偶然情況下得知,大鳥溪旁的山丘上即是其中一個相傳的矮黑人舊址,也就是作品設置的所在地附近。在這個地方,傳說與現實之間其實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就像我們都以為這世界的事物有虛擬與真實之分,但是否我們所相信的,往往都是虛擬的?註:觀看此作品需配合手機APP軟體,請於Google play或App store搜尋「My name? I have a lot of names.」
-
在屾 (2018)豪華朗機工
在森,在屾,再生,載深。《在屾》,是一件對自然循環致敬的作品,豪華朗機工利用颱風侵襲後,在荖葉園中留下的水泥柱、鋼筋廢料,與新材混合,來喚醒天災與生命的意識,並藉以回應臺灣東部石灰石過度開發的議題。巡走在臺東沿海,一邊是壯麗的高山,一面是寬闊的大海,這美麗的東海岸,啟示著天地生命的自然循環。身在經常變動的臺灣,我們更應以尊敬的心,面對土地,面對努力生活的人們,讓永續成為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信念,代代啟發。
-
cacavalj部落驛站-每一次都是從除草開始 (2018)高蘇貞瑋
老人家說部落外圍通常有cacavalj與sasegezan作為休息的地方,所以當初我們以cacavalj與sasegezan的概念選定這個位置作為青年聚會、文化學習空間。 這個空間從2015年存在以後,每一年它的樣貌都是從當下的青年、生活、部落的節奏長成,我們每一次的行動都是從除草開始,而影像紀錄了一切停滯、行動及某階段完成的樣貌。 現在它長成甚麼樣,你來了就知道。
-
祢 那邊 (2018)見維巴里
涵洞連接了山林故事與海天一線,如同一個空無的轉場之地,藝術家寄望能將把天上的繁星和排灣族的神話故事融合在一起,猶如將天與地的連結帶到這個涵洞裡面,使之充滿著一種原始神秘的力量,在這裡頭是中立的空間,更是大地意涵的孕育之地。願那。古老老的宇宙能量在星星的連結之上把美好的排灣族文化鑲嵌在生命演化的靈魂藍圖之中⋯⋯。
-
家屋食間 (2018)陳幸雄、劉晉安、陳文意
以太麻里的排灣族,不同於其他區域,特有型態的家屋作為發想。竹編門面暗示家屋型態,結合藝術家大型雕塑創作思維,拉出內部空間。 流線、延續的造型,相映海岸線條;中間的簍空,是為了置身在這件雕塑建築底下的身體感。彷彿仰躺於海面之下,望向陽光形成的波濤斑斕。
-
線性空間 (2018)艾絲特史塔克(義大利)
藝術家結合了整齊與淩亂共存的各種系統和幾何結構,在公眾空間製作了黑白線條藝術裝置,通過具有獨特波動和起伏的線條構成的空間,展現那些無法被觀看的關係。 在金崙車站所呈現的「線性空間」,每個線條被視為一種新的連結,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已知到未知,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希望觀者能藉由空間視覺的混淆,尋找生活中被忽略的關係與美好,開啟對於南迴之地有更多想像。
-
解構與重組(小) (2018)蔡永貴
感性地解構,理性地重組,保留木的本質,又呈現不同面貌。
-
解構與重組(大) (2018)蔡永貴
感性的解構 理性地重組 保留木的本質 又呈現不同風貌
-
漂流與停佇(小) (2018)伊命碼法流
當你決定,停駐與出發時 所有的美麗,早在你到來時就已經決定。
-
漂流與停佇(大) (2018)伊命碼法流
當你決定,停駐與出發時 所有的美麗,早在你到來時就已經決定。
-
池上星球 (2018)王金生
池上星球是我幾年前就有的構想,利用廢棄的玻璃瓶雕塑出球體狀,晚上就像一個很大的燈在角落發出光亮。我希望讓欣賞這個作品的人知道,我利用居民丟棄到回收場的玻璃瓶,可以再生運用成一件創作品,並且回到居民熟悉的街道上,讓大家一起關注環保問題。
-
A’tol / Atoll / Atall (2018)梅田哲也
挖一個大大的洞,把石頭疊起來。扁平又硬的卵石,原本是在臺東海邊的。一個一個疊成了圓頂形的卵石們,逐漸覆滿了洞消逝在土堆當中,不過水滴的聲音卻還聽的見,那是因為與卵石共鳴的結果。在圓頂的表面,我鋪上了從附近海邊搬來的圓卵石。周圍呢,我鋪了河邊撿來的砂礫。只有泥土沒有砂礫的地方,在不久的未來歷經幾次雨天後,自然而然就會被雜草覆蓋吧。地面上看見的五顆大岩石,都是在挖洞過程中找到的。雖然我不清楚它們被埋在土地中多久了,但我想,被暴風雨或是颱風沖刷過來的泥沙會堆積在這邊,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大石頭擋住的關係吧。未來,被我埋在土裡面的卵石們,將會繼承這項任務。周邊我種了一些小樹們。我期盼著,它們在未來,會時而反射、時而遮掩這環境的聲音、光線,帶給這個環境一個無窮的變化。不斷變化的聲音,可以說是大自然的科技。稍為換一下自己站的位置,相信能看見不一樣的一面。我認為,卵石的硬度,恰好適合用在水琴的回響上。 幫忙我疊石頭的冠中,告訴我都蘭是「A’tolan」,在阿美語裡面是「疊起石頭的地方」的意思。在山上遇到的老爺爺,雖然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從小時候的日治時代以後,已經很久沒有講日文了,但還是努力告訴我,疊石頭叫做「A’tol」。英文裡Atoll有圓形珊瑚礁島的意思。另外Atall,At/all是一點都不/完全沒有的意思。往下疊石頭,理論上來說是做不到的,我英文翻成「Pile The Rocks Downwards」。就是把石頭往下疊,這個意思。 有位大叔陪我一起尋找自古以來生長在臺灣的樹。他對我說:「種下的樹,它也會寂寞,所以記得要回來看它啊。」我閉上眼,想像著這棵樹,總有一天長大,在土堆當中撐破這作品的模樣。
-
等候 漂流 (2018)黃志偉
不漂流的漂流木,坐等千年,自然、人文與海文的遷移循環,南來北往的漂流交會,等候再度漂流… 「等候漂流」一作,其造形型態外框保留著木材的原型樣貌,組構成象徵南來北往的海流、車流與人流,而其內部則施以垂直水平的幾何線條來建構,讓自然與人工的內外在紋理在此遭遇,即使漂流木不再漂流,其存在的本質即是土地變遷最忠實的見證。 「等候 漂流」在此交會的瞬間凝視未來的路!
-
來自旮都瑪樣的長者 (2018)丹尼爾・普多曼尼
Memetica創作的這些巨偶,出生在美麗的旮都瑪樣,這裡曾經是黑熊出沒之地。這些溫和的巨人們不屬於任何文化,單純只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歷經神秘起源和歲月的洗禮,走出山谷參與臺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慶祝儀式,並加入當地傳統社區和其他公共活動。藝術家在駐地創作過程中,招募有興趣的人們,應用縫紉、織物染色、基礎工程力學、竹製建築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等創造性工法來協力製作巨型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