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鵝戲 (2020)余燈銓/余燈銓雕塑工作室
《鵝戲》 小時候, 被大笨鵝追著跑, 一直是個夢魘, 很想鼓起勇氣, 找個機會和它大戰一番。 當有一天, 作品中的小孩, 反轉站在大笨鵝前面, 成了率先士卒的守護者。 善與惡 轉念, 竟在一瞬間。
-
青春頌 (2020)紫鼎藝術有限公司 (楊慧如、李長隆、廖梓翔)
喜歡上學的孩子就像靈動好奇的貓咪,優游自在的徜徉在校園中,趁著大好的青春歲月快樂學習。他們時而靜靜坐在角落閱讀;時而匆匆奔向操場,玩耍運動。啊!青春真好!
-
神奇交會點 (2020)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
代表原生態的野豬,與當代時髦的女性相遇, 開啟了真實又奇幻的故事,女孩想捕捉巨獸畫面,牠正是撐起廢墟的吉靈物, 從此開始這個驚異的交會點,也是神奇的發想地,想著…靈獸試著撐起這個式微的文化廢墟。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AWIDAY TO SIPALAAY 感謝土地! (2020)阿旦‧達魯札隆X陳勤
用山芋葉與土地對話,彎腰的姿態對農人致敬, 秉持『敬畏』與『謙卑』的心浸入大自然。 用鋼琴與土地對話,象徵人們是自然的一部份, 並願意時時停下腳步、仔細地聆聽自然所要傳達的訊息! 鋼琴上的牛頭,意謂農村與自然的和諧生活與農人的智慧!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 (2020)吉田敦
1995年後續巨人系列的延伸。 巨人來到大坡池,要坐著休息、冥想,從大自然補充營養獲得力量。 遊客可以進去巨人體內,觀賞他的骨架, 從前方窗口、觀察白鷺鷥,透過上方窗口、躺著看天空, 等待,白鷺鷥飛過 等待,雲過來、風吹過的片刻 等待,雲走後的星星、月亮、流星 等待是期待! 邀請遊客進來休息,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治癒精神。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供給與需求 (2020)紀人豪
藝術家迷戀縱谷之山景猶如燕子般追尋,農夫珍愛農田猶如喜鶴間的浪漫, 似鳥似飛翔的手語動作,比喻對未來的期盼。 給予希望,如蝶似鳥展翅飛翔。 探究農人的供給與人們需求的平衡關係,藝術家同時也咀嚼自我創作的平衡、抽象與寫實間的對比, 並創造作品與觀者對話的可能。深深體悟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放下執著, 回到心中平衡,便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就在周圍、自己身邊。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拾火Kalo’orip (2020)拉飛邵馬
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 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 「火」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開端,象徵著精神意志的傳承,我們仰賴著「火」生活,我們也向「火」學習智慧。 在原住民的傳統祭典裡,我們牽起彼此的手圍繞著「火」一起吟唱、一起舞蹈,我們也一起感謝大自然,感謝祖靈。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溯土Revert to Earth (2020)葉海地
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並嘗試從傳統延伸至當代創作的可能。 從挖土、曬乾、搗土、煉土到連夜不眠的野地野燒來製作陶片,透過身體力行向土地學習並保持連結。 作品以麻線來懸掛數百件陶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圓形空間, 在木灰色的舊穀倉裡,像是一個時光隧道,更是一場人類對於土地無盡追溯的精神儀式。 圓形,有象徵和諧、融為一體、圓滿之意。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漲潮-阿公的魚簍【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0)Apo’陳昭興、王亭婷
在我們所居住的東海岸港口部落,耆老撒網捕魚前會提早兩小時坐在海邊礁岩上等待,只遠眺觀察海的邊界,等待漲潮時即將到來的跳躍魚群,這般沒有效率的生活步調,卻有著某種禪意,體現出原住民族順應自然的永恆時間觀,猶如海洋不曾停止潮起潮落,不斷循環這一切,讓人忘卻時間,族人透過無盡的等待與勞動,進而超越了時間,在等待中豐收的魚群,讓族人等到了養活家人的希望,因此族人耗時地竭盡生活所能漁獵、種植、編織手作等,所體現的文化與精神擁有永恆之生命,令人讚嘆! 然而隨著1980年代定置漁場興盛,漸漸地改變了過去這般風景,在海平面上,等待漲潮時不再看見跳躍的魚群,而是看見定置漁網上一串串浮球所圍出極深且廣的漁場,大大小小的魚一旦游進,形同入了墳場,一天更要收起定置漁網兩次,漁獲量非常之大,對靠海為生的東海岸部落而言,日益枯竭的漁資源,海上浮球已經取代了跳躍的魚群的畫面,環境因人為的破壞,未來族人不再對海洋抱有希望,年輕人無法再抓魚維生,原住民族的海洋文化連帶生活習俗,都將不再被傳承而隨著魚群一起消逝……這是每天面對海洋的我們所見所思的隱憂,族人們總是期待從海邊回來的人,魚簍裡會倒出什麼漁獲,次次都有很多收穫的族人,便會稱讚他的魚簍很好,總是為他帶來滿滿的收穫!現在魚少了,海邊可撿拾的垃圾倒是很多,善於採集利用的族人也撿拾塑料海廢,特別是浮球,可製成容器、藝術品,甚至發展出PawPaw鼓樂團所使用的鼓等等,也象徵人類的生活已充斥著塑料,回不去了。 作品模擬海面上是魚群還是浮球?彼此相互轉譯辯證,以及定置漁網圍繞著巨型的魚簍,設計可進不能出的單一出入口通道,讓觀眾如同魚群置身於太平洋裡的漁場,最後跟著浮球魚群進入竹編魚簍的空間,被傳統文化、自然材質舒適靜謐地懷抱著,一起記憶著台灣東海岸上,還有阿美族人在使用傳統永續漁法的美好,正艱困地與工業破壞性漁法共存在太平洋上。而在與PawPaw鼓樂團青年接觸後,他們有著傳承的使命及熱誠,令人肅然起敬,我們有責任要珍惜維護這群孩子所愛的山海環境與部落文化。
-
轉變 / In Transition (2020)李蕢至 & Lua Rivera
地球的環境一直在變化中,從無一時一刻停止過,無論是氣候變遷或是地殼運動。而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氣體的增加息息相關,也是石化產業運作對於環境的副作用。我們的森林加速地消失,海洋廢棄物逐年地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直接影響了地球大氣的自然結構。 臺灣島主要是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作用而形成,處在板塊活動最劇烈、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也位在颱風行經路徑上。隨著氣候與環境快速的變遷,我們的生態、洋流與水文循環系統也跟著改變了,也加速了海進的現象,在臺灣的東海岸尤其明顯。 此作品命名為「轉變 / In Transition」。一方面回應臺灣東海岸孕育著許多族群且發展出多元流動的特質與文化。另外也指出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現況。一股股的流性雕塑由自然物與海洋廢棄物構成,從山與海的方向在此交會成一處棲所,一個不一樣的造山運動於是產生。在這山與海的交會之間,創造一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邊界上的思索空間。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生生不息(入口) (2020)饒愛琴、林志明
-
有空來坐坐 (2020)林昭慶
以臺東鐵道為主題,將臺東各個火車站的名稱加以串聯,運用火車軌道創作出一桌一椅的街道傢俱;通過一隻熟睡的「小貓」與臺東縣鳥「烏頭翁」相呼應,展演臺東舒適溫馨的慢活氛圍,而軌道的下方則運用地坪上的3D 繪畫,讓軌道朝著隧道向地底延伸,創建一處奇妙而有趣的藝術亮點,為旅者營造一處休憩的角落,讓人們放下工作與生活中的繁雜事項,在慢活的臺東鄉城中恣意漫步時,可以坐下來歇歇腳,整理自己的行囊與心情,讓自己與作品結合,共同成為臺東鐵道藝術園區的一道風景。
-
野隠 (2020)拉飛邵馬
-
電光牛 (2019)任大賢
以電光村大片稻田的環境地貌,加上在地電光的傳說,以牛的型態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燈光的營造讓白天與黑夜呈現不同的美。
-
電梯工程公共藝術 (2019)指導老師:邱馮廣田 邱姿婷、潘保如、陳智偉、黃宥穎、孫政、林少杰、曾駱軍、林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