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空來坐坐(修復中) (2020)林昭慶
以臺東鐵道為主題,將臺東各個火車站的名稱加以串聯,運用火車軌道創作出一桌一椅的街道傢俱;通過一隻熟睡的「小貓」與臺東縣鳥「烏頭翁」相呼應,展演臺東舒適溫馨的慢活氛圍,而軌道的下方則運用地坪上的3D 繪畫,讓軌道朝著隧道向地底延伸,創建一處奇妙而有趣的藝術亮點,為旅者營造一處休憩的角落,讓人們放下工作與生活中的繁雜事項,在慢活的臺東鄉城中恣意漫步時,可以坐下來歇歇腳,整理自己的行囊與心情,讓自己與作品結合,共同成為臺東鐵道藝術園區的一道風景。
-
野隠 (2020)拉飛邵馬
-
Maro’ay ko kelah/潮水坐下來了 (2019)希巨蘇飛
Masi’ac是阿美族人形容漲退潮交替的那段時間,水流強又亂,很多海裡的、潮間帶的生物,在此時移動。因此這個時間成為Micekiw(採集貝類海菜)和Tafokod(撒網捕魚)最佳時機。老人家說如果有那種體力在Kasi’acan下去,拿到的漁獲比其他時間都要多。Masi’ac是一個轉換點,水滿滿的到拉的很乾之間瞬間的轉換,貝類在Masi’ac時從一種自閉防衛狀態打開,出來覓食、尋偶,從封閉變成開放,但掠食者也出來了,使得Masi’ac既充滿機會也充滿危險,險中找生存。無論潮間帶上的生物,或者採集牠們的族人,無論被獵取的或獵捕者,都必須在Masi’ac的狀態中做出取捨與判斷,若潮間生物沒有在潮汐最佳的時機找到最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位置,若放網的漁人錯過了收網的最佳時機,當緊接而來的退潮忽然退到底的時候,生物將被困在裸露的礁岩上,而漁人網中的魚獲也會裸露在空氣中死去腐爛。人生中不也常常處在這樣的轉換點嗎?
-
電光牛 (2019)任大賢
以電光村大片稻田的環境地貌,加上在地電光的傳說,以牛的型態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燈光的營造讓白天與黑夜呈現不同的美。
-
電梯工程公共藝術 (2019)指導老師:邱馮廣田 邱姿婷、潘保如、陳智偉、黃宥穎、孫政、林少杰、曾駱軍、林慶宗
-
永恆的旅者 (2019)ABE Nyubo 阿部乳坊
《 永恆的旅者 》「永恆的旅人啊!您將會在我的吟唱裡發現您的足跡 !」—漂鳥集 306首
-
自然療癒【修復中】 (2019)撒部‧噶照
親自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站在土地上; 感恩大地的給予,享受自然的療癒。 The trees , like the longings of the earth , stand a-tiptoe to peep at the heaven. 《Stray Birds》No.41 樹木就像大地的渴望,踮起腳尖,遙遙窺向天堂。《漂鳥集》第41首
-
振興壁畫 阿美族傳說–10個太陽 (2019)Fatih Kucuk
採集部落民俗與傳說為素材,共創社區歷史與記憶 配合學童課後時間共同創作 一天2小時動畫課程 引導式教學,貼近在地生活 They light their own lamps and sing their own words in their temples. But the birds sing thy name in thine own morning light,for thy name is joy. 《Stray Birds 》No.285 在他們的廟宇裡,他們點著自己的燈,他們唱著自己的歌。可是鳥兒卻在你的晨光裡唱著你的名字—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快樂。《漂鳥集》第285首
-
日出日落 (2019)王金生
這是日出也日落 似心起落要如何 管伊日出也日落 來到池上心情好 臺語詩 日出日落
-
開在池上的花 (2019)王金生
-
自然 原始 傳統 衍生對話 (2019)安聖惠
與自然地結合為一的原始印記 總是在移動蝸居的風景裡與美好相遇 而將記憶的感動 用手的勞動 勾織溫度的衍生 關於過去 現在 未來 將身體感的勞動記憶如穿針引線的思維 連結關於土地養分與自然原始的能量 透過材質語法上的推疊交錯線型的衍生 表達在時空的穿梭於當代回望時的衝突感 鉤織的語境試圖將身體感的節奏與有機地呼吸感 穿梭在種子與樹型的生成 透過勞動的觸摸與實踐 質樸敘訴關於身體衍生在血液裡的密碼
-
背影 (2019)黃河/漢河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摘自朱自清《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以臺東舊站月臺為舞臺,石雕作為載體的象徵,藉此表現一種對親情及過往回憶的思念。
-
小力量 (2019)沈保杉
臺東舒適的環境,讓心靈都能自在地活耀開闊,處處充滿了人情豐沛,就如小女孩為大大的狗兒撐起一把傘,不論艷陽或下雨,雖然是微小的舉動,卻能成為強大的力量!希望在臺東體會到的溫暖,能藉由壁畫象徵性的圖像,傳遞給來訪的你們。
-
千年守護 (2019)安聖惠
每年夏秋之際,是綠蠵龜迴游至屏東小琉球產卵之時,千年洄游,是深植於體內的信念,也是對土地的思念。本件作品一大一小,相伴同行,將魯凱族巴冷公主的傳說,轉化為傳統文化對自然生態千年守護的具體象徵。
-
空間實驗共感計畫第一號 (2019)黃亦中
作品透過打底17 層底色後建立原本的土壤體質,接著用描繪考古文物的形式,賦予作品文件上“曾經有過石板棺及臺灣玉耳飾”的意義;接著再用暖色調的白重新覆蓋這片土壤,讓陽光更新這塊土地,直到 臺東火車站的建立,又增加一次人類活動的痕跡。 畫下最後一次暴風雨,讓土地自動修復成原本的樣貌,人類文明與自然得以共存,而過往發生的一切雖然看不到,但是依然在層層疊疊的過程中深埋裡面,未曾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