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火Kalo’orip (2020)拉飛邵馬
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 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 「火」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開端,象徵著精神意志的傳承,我們仰賴著「火」生活,我們也向「火」學習智慧。 在原住民的傳統祭典裡,我們牽起彼此的手圍繞著「火」一起吟唱、一起舞蹈,我們也一起感謝大自然,感謝祖靈。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溯土Revert to Earth (2020)葉海地
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並嘗試從傳統延伸至當代創作的可能。 從挖土、曬乾、搗土、煉土到連夜不眠的野地野燒來製作陶片,透過身體力行向土地學習並保持連結。 作品以麻線來懸掛數百件陶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圓形空間, 在木灰色的舊穀倉裡,像是一個時光隧道,更是一場人類對於土地無盡追溯的精神儀式。 圓形,有象徵和諧、融為一體、圓滿之意。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漲潮-阿公的魚簍【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0)Apo’陳昭興、王亭婷
在我們所居住的東海岸港口部落,耆老撒網捕魚前會提早兩小時坐在海邊礁岩上等待,只遠眺觀察海的邊界,等待漲潮時即將到來的跳躍魚群,這般沒有效率的生活步調,卻有著某種禪意,體現出原住民族順應自然的永恆時間觀,猶如海洋不曾停止潮起潮落,不斷循環這一切,讓人忘卻時間,族人透過無盡的等待與勞動,進而超越了時間,在等待中豐收的魚群,讓族人等到了養活家人的希望,因此族人耗時地竭盡生活所能漁獵、種植、編織手作等,所體現的文化與精神擁有永恆之生命,令人讚嘆! 然而隨著1980年代定置漁場興盛,漸漸地改變了過去這般風景,在海平面上,等待漲潮時不再看見跳躍的魚群,而是看見定置漁網上一串串浮球所圍出極深且廣的漁場,大大小小的魚一旦游進,形同入了墳場,一天更要收起定置漁網兩次,漁獲量非常之大,對靠海為生的東海岸部落而言,日益枯竭的漁資源,海上浮球已經取代了跳躍的魚群的畫面,環境因人為的破壞,未來族人不再對海洋抱有希望,年輕人無法再抓魚維生,原住民族的海洋文化連帶生活習俗,都將不再被傳承而隨著魚群一起消逝……這是每天面對海洋的我們所見所思的隱憂,族人們總是期待從海邊回來的人,魚簍裡會倒出什麼漁獲,次次都有很多收穫的族人,便會稱讚他的魚簍很好,總是為他帶來滿滿的收穫!現在魚少了,海邊可撿拾的垃圾倒是很多,善於採集利用的族人也撿拾塑料海廢,特別是浮球,可製成容器、藝術品,甚至發展出PawPaw鼓樂團所使用的鼓等等,也象徵人類的生活已充斥著塑料,回不去了。 作品模擬海面上是魚群還是浮球?彼此相互轉譯辯證,以及定置漁網圍繞著巨型的魚簍,設計可進不能出的單一出入口通道,讓觀眾如同魚群置身於太平洋裡的漁場,最後跟著浮球魚群進入竹編魚簍的空間,被傳統文化、自然材質舒適靜謐地懷抱著,一起記憶著台灣東海岸上,還有阿美族人在使用傳統永續漁法的美好,正艱困地與工業破壞性漁法共存在太平洋上。而在與PawPaw鼓樂團青年接觸後,他們有著傳承的使命及熱誠,令人肅然起敬,我們有責任要珍惜維護這群孩子所愛的山海環境與部落文化。
-
新升的島嶼 . 古老的靈魂 (2020)歐舟
傳說中整個小島住著好幾個民族 所有的人皆遠道而來 在海平面底下 總有著看不見的力量 擠壓著島嶼 分分秒秒緩慢地隆起 這兩座板塊 轉借海洋阿美族的神話 如同和兩隻鯨背上的心靈意象 相交相融 滋養萬物 這一大一小的編織裝置 大的稱為 尹部 小的叫做 莫蘭 隱喻著歐亞大陸及菲律賓板塊長久下來的碰撞 產生的新升島嶼 而我們用風吹產生碰撞 在交錯區塊裝置的聲音系統 詮釋並提醒著遠古以來人們腳下持續不斷的變動 冰河時期的筆筒樹與新升的島嶼並存著 遷徙的文化與漂流的語言並存著 有人說這裡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母土 在古老的靈魂下蘊藏著蓬勃多樣的生命形式 我們邀約憩息在此裝置之下的遊客 在自然的浩瀚中相偕體驗古老靈魂的低語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Soga Monster (2020)周學涵
兒時生活在台灣西部,水溝裡有著大肚魚、小路邊的草叢可以見到螢火蟲,卻都因為什麼而消失了?近年來,除了科技與政治試圖要解決環境問題外,各創作形式領域也都試圖表述文明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我特別喜歡許多植入這樣環境浩劫背景的電影故事,怪獸如環境反噬的具現化、且常是從海洋中出現上岸,而它們出現也並非一味的破壞,反倒是一種示警。往往是因為某個平衡被打破了,才出現試圖要恢復平衡。這個上岸、出現在海陸交界的一刻,正是我想透過創作呈現的。 取名為「Soga」有二個原因,一是威脅環境的「塑膠之台語發音」;二則是這隻獸所乘載的物質與意義,能夠讓人有恍然大悟的「そうか(原來如此)」之感。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轉變 / In Transition (2020)李蕢至 & Lua Rivera
地球的環境一直在變化中,從無一時一刻停止過,無論是氣候變遷或是地殼運動。而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氣體的增加息息相關,也是石化產業運作對於環境的副作用。我們的森林加速地消失,海洋廢棄物逐年地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直接影響了地球大氣的自然結構。 臺灣島主要是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作用而形成,處在板塊活動最劇烈、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也位在颱風行經路徑上。隨著氣候與環境快速的變遷,我們的生態、洋流與水文循環系統也跟著改變了,也加速了海進的現象,在臺灣的東海岸尤其明顯。 此作品命名為「轉變 / In Transition」。一方面回應臺灣東海岸孕育著許多族群且發展出多元流動的特質與文化。另外也指出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現況。一股股的流性雕塑由自然物與海洋廢棄物構成,從山與海的方向在此交會成一處棲所,一個不一樣的造山運動於是產生。在這山與海的交會之間,創造一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邊界上的思索空間。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波浪方舟-潮間交織 (2020)杉原信幸&中村綾花
兩位來自日本的藝術家,深受台灣原住民在山海之間孕生的文化吸引。以台灣傳統的三合土黏合材料與工法,將東海岸的珊瑚石、都蘭山中的大岩石拼組成船的形狀,代表了日日夜夜撞擊加路蘭(kararuan)的白浪,kararuan是阿美族語意指洗髮的地方。作品的造型靈感來自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以及小野柳看來像奇石怪狀的海浪,象徵東海岸阿美族豐富的海洋文化,在這裡手工藝、樂舞、漁獵採集生活和神話密不可分。 這是一艘象徵在海洋和島嶼之間歌唱的台灣方舟。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生生不息(入口) (2020)饒愛琴、林志明
-
有空來坐坐 (2020)林昭慶
以臺東鐵道為主題,將臺東各個火車站的名稱加以串聯,運用火車軌道創作出一桌一椅的街道傢俱;通過一隻熟睡的「小貓」與臺東縣鳥「烏頭翁」相呼應,展演臺東舒適溫馨的慢活氛圍,而軌道的下方則運用地坪上的3D 繪畫,讓軌道朝著隧道向地底延伸,創建一處奇妙而有趣的藝術亮點,為旅者營造一處休憩的角落,讓人們放下工作與生活中的繁雜事項,在慢活的臺東鄉城中恣意漫步時,可以坐下來歇歇腳,整理自己的行囊與心情,讓自己與作品結合,共同成為臺東鐵道藝術園區的一道風景。
-
野隠 (2020)拉飛邵馬
-
Matako no kelah/被退潮追上 (2019)希巨蘇飛
Masi’ac是阿美族人形容漲退潮交替的那段時間,水流強又亂,很多海裡的、潮間帶的生物,在此時移動。因此這個時間成為Micekiw(採集貝類海菜)和Tafokod(撒網捕魚)最佳時機。老人家說如果有那種體力在Kasi’acan下去,拿到的漁獲比其他時間都要多。Masi’ac是一個轉換點,水滿滿的到拉的很乾之間瞬間的轉換,貝類在Masi’ac時從一種自閉防衛狀態打開,出來覓食、尋偶,從封閉變成開放,但掠食者也出來了,使得Masi’ac既充滿機會也充滿危險,險中找生存。無論潮間帶上的生物,或者採集牠們的族人,無論被獵取的或獵捕者,都必須在Masi’ac的狀態中做出取捨與判斷,若潮間生物沒有在潮汐最佳的時機找到最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位置,若放網的漁人錯過了收網的最佳時機,當緊接而來的退潮忽然退到底的時候,生物將被困在裸露的礁岩上,而漁人網中的魚獲也會裸露在空氣中死去腐爛。人生中不也常常處在這樣的轉換點嗎?
-
陪伴 (2019)鄭陽晟
稻草人無聲的溫柔陪伴,守護和照料稻田裡的稻米,迎來風調雨順好年冬安穩長成直到豐收。 願風輕輕撫過妳的髮梢,願雨水不會打彎妳的腰,願太陽照亮妳秀麗容顏,願我陪伴你健康的成長,願我的陪伴成就美善。
-
電光牛 (2019)任大賢
以電光村大片稻田的環境地貌,加上在地電光的傳說,以牛的型態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燈光的營造讓白天與黑夜呈現不同的美。
-
電梯工程公共藝術 (2019)指導老師:邱馮廣田 邱姿婷、潘保如、陳智偉、黃宥穎、孫政、林少杰、曾駱軍、林慶宗
-
永恆的旅者 (2019)ABE Nyubo 阿部乳坊
《 永恆的旅者 》「永恆的旅人啊!您將會在我的吟唱裡發現您的足跡 !」—漂鳥集 30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