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人的眼睛【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1)達比烏蘭•古勒勒
『旅人的眼睛』,位於加路蘭遊憩區,眺望都蘭山與都蘭灣相依相擁的絕美景致。對於古勒勒來說,眼睛是一個人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接壤的通道,而東海岸大山大海激盪交織的美,絕不僅止於視覺上的壯麗,更具有洗滌人靈魂的巨大能量,他希望透過這對回收鋼筋雕塑的旅人之眼,讓駐足在這片山海之間的觀者,除了看見波瀾壯闊的美景之外,還能重新返視自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千年萬載… 日夜星辰、四季交替流轉無數個日子… 自然萬物與人們在山海間相依相存 豐饒大地承載了多少生命誕生的喜悅 也默然陪伴其離去歸於塵土與洋流 歲月陶冶雄偉瑰麗東海岸…孕育延續南島民族文化 每趟旅程的過客無一不被她的美震懾 生命的流動與更迭 於此駐足…停滯…凝視…想望… 刻骨撼動心靈的邂逅…在一次次的相視中深藏 留下美好、讚嘆的印記在心海裡…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在斜坡上瞭望【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1)陳淑燕、杜瓦克
從現代金崙部落來到舊部落路徑起點,作品讓人<穿越 時空廊道>進入斜坡民族老部落路徑,迎接<竹編牆-交織疊砌的守護>,走向開闊的台地,望向出海口的方向,<在斜坡上的瞭望>靜而有力等候你的視野。斜坡上的眼睛,如鷹的銳利深遠,是山林的眼睛,由土地長出的力量之眼,從海洋流動進來的激越力量,守護著、看顧著這片山林河谷與部落。
-
陸發岸Ruvuwa'an.發芽 (2021)饒愛琴+敲裂拼姬工班
卑南族石生系統的口傳故事,用五個自然形體站立登陸之地,地名「陸發岸」即是發芽、發祥地的意思,以卡大地布部落石生為根基,漂流木象徵洪水後的考驗,與大自然和人的連結、延續;部落婦女、青年集體馬賽克拼貼部落的記憶,累積成現在文化生活;母親的十字繡、山海共生、感恩天地及發芽繁衍,開出朵朵內心自信的花。
-
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1)邱尚為
南迴公路四鄉鎮交通不便讓青壯人口外流,影響部落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南迴公路拓寬改善計畫便捷返鄉之路,促使部落青年願意返鄉打拼,為故鄉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 作品兩張對視凝望的臉取〈呼喚〉、〈相約〉之意,代表家鄉對在外子女親情的思念與呼喚;也融入大鳥部落的傳說、地域、產業及海洋文化等在地意象。
-
我輕輕聽 (2021)武玉玲
輕輕聽 / 我要輕輕聽,我要側耳傾聽山林與海洋演奏的音樂。 輕輕聽 / 我們輕輕聽,我們享受這塊土地與海洋在唱歌。 在大自然裡一起合唱,讓共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找到共同的默契與智慧,守護著每一位靠站的旅人。我們帶著不同的步伐駐足,卸下沉重的行囊,緩慢地移動在南迴的路上,享受下一站停靠的驚艷。
-
起點 (2021)安聖惠
這是一條迎接日出的公路,過客趕往下一站的繁華,鮮少佇足。 這是一條寂寞貧瘠的公路,有人聽見它的每一個心跳,他用盡全力守護,走遍山巔海角,哪怕顛簸曲折。 月光曬白了髮,焚風吹乾了起皺的白袍,這裡不只是一條公路,而是起點站,一個出發的地方。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_徐超斌 (南迴醫院發起人)
-
呼喚南島的風 (2021)伊誕・巴⽡⽡隆
《呼喚南島的風》 詩作/伊誕・巴瓦瓦隆 呼喚南島的⾵ / 請來 請來 / 請來你的sicevud起源地 在卑南溪以南的永居所 / 給心靈航向無邊的生態書海 呼喚南島的風 / 吹來 吹來 / 吹來你的kisenai祝福 在日出以東的永恆地 / 給「南迴醫院」早早有個家 呼喚南島的風 / 携來 携來 / 携來你的擁抱與讚美 喚一個名叫cemel的古典/ 化為療癒靈魂的真實良藥
-
夏日 (2020)余燈銓/余燈銓雕塑工作室
掠吉嬰 聽!聽!聽!惦惦聽 吉嬰哮𢓜真大聲 汝做馬仔乎我騎 阮人矮 竹筒閣短 無法度 黏著吉嬰 看!看!看!樹仔頂看透透 阮坐(立店)汝ㄝ肩胛頭 大粒汗 細粒汗 直直流 想欲掠吉嬰 一山攀過一山 掠攏無 欲安怎? 出自康原-《囝仔詩》
-
鵝戲 (2020)余燈銓/余燈銓雕塑工作室
《鵝戲》 小時候, 被大笨鵝追著跑, 一直是個夢魘, 很想鼓起勇氣, 找個機會和它大戰一番。 當有一天, 作品中的小孩, 反轉站在大笨鵝前面, 成了率先士卒的守護者。 善與惡 轉念, 竟在一瞬間。
-
青春頌 (2020)紫鼎藝術有限公司 (楊慧如、李長隆、廖梓翔)
喜歡上學的孩子就像靈動好奇的貓咪,優游自在的徜徉在校園中,趁著大好的青春歲月快樂學習。他們時而靜靜坐在角落閱讀;時而匆匆奔向操場,玩耍運動。啊!青春真好!
-
神奇交會點 (2020)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
代表原生態的野豬,與當代時髦的女性相遇, 開啟了真實又奇幻的故事,女孩想捕捉巨獸畫面,牠正是撐起廢墟的吉靈物, 從此開始這個驚異的交會點,也是神奇的發想地,想著…靈獸試著撐起這個式微的文化廢墟。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傾聽 稻影 (2020)林惠理
聆聽水聲,是孕育糧食的靈魂 看見山色,是花東縱谷的美好 登高望去,心也慢活 和煦的微風吹拂 勾勒出自然農田的精采 稻穗的搖曳,傳來豐足的氣味 山脈的倒影,顯現島嶼的包容 以稻米作為發想,勾勒出這塊土地的美麗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AWIDAY TO SIPALAAY 感謝土地! (2020)阿旦‧達魯札隆X陳勤
用山芋葉與土地對話,彎腰的姿態對農人致敬, 秉持『敬畏』與『謙卑』的心浸入大自然。 用鋼琴與土地對話,象徵人們是自然的一部份, 並願意時時停下腳步、仔細地聆聽自然所要傳達的訊息! 鋼琴上的牛頭,意謂農村與自然的和諧生活與農人的智慧!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 (2020)吉田敦
1995年後續巨人系列的延伸。 巨人來到大坡池,要坐著休息、冥想,從大自然補充營養獲得力量。 遊客可以進去巨人體內,觀賞他的骨架, 從前方窗口、觀察白鷺鷥,透過上方窗口、躺著看天空, 等待,白鷺鷥飛過 等待,雲過來、風吹過的片刻 等待,雲走後的星星、月亮、流星 等待是期待! 邀請遊客進來休息,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治癒精神。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供給與需求 (2020)紀人豪
藝術家迷戀縱谷之山景猶如燕子般追尋,農夫珍愛農田猶如喜鶴間的浪漫, 似鳥似飛翔的手語動作,比喻對未來的期盼。 給予希望,如蝶似鳥展翅飛翔。 探究農人的供給與人們需求的平衡關係,藝術家同時也咀嚼自我創作的平衡、抽象與寫實間的對比, 並創造作品與觀者對話的可能。深深體悟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放下執著, 回到心中平衡,便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就在周圍、自己身邊。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