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ga Monster (2020)周學涵
兒時生活在台灣西部,水溝裡有著大肚魚、小路邊的草叢可以見到螢火蟲,卻都因為什麼而消失了?近年來,除了科技與政治試圖要解決環境問題外,各創作形式領域也都試圖表述文明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我特別喜歡許多植入這樣環境浩劫背景的電影故事,怪獸如環境反噬的具現化、且常是從海洋中出現上岸,而它們出現也並非一味的破壞,反倒是一種示警。往往是因為某個平衡被打破了,才出現試圖要恢復平衡。這個上岸、出現在海陸交界的一刻,正是我想透過創作呈現的。 取名為「Soga」有二個原因,一是威脅環境的「塑膠之台語發音」;二則是這隻獸所乘載的物質與意義,能夠讓人有恍然大悟的「そうか(原來如此)」之感。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轉變 / In Transition (2020)李蕢至 & Lua Rivera
地球的環境一直在變化中,從無一時一刻停止過,無論是氣候變遷或是地殼運動。而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氣體的增加息息相關,也是石化產業運作對於環境的副作用。我們的森林加速地消失,海洋廢棄物逐年地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直接影響了地球大氣的自然結構。 臺灣島主要是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作用而形成,處在板塊活動最劇烈、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也位在颱風行經路徑上。隨著氣候與環境快速的變遷,我們的生態、洋流與水文循環系統也跟著改變了,也加速了海進的現象,在臺灣的東海岸尤其明顯。 此作品命名為「轉變 / In Transition」。一方面回應臺灣東海岸孕育著許多族群且發展出多元流動的特質與文化。另外也指出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現況。一股股的流性雕塑由自然物與海洋廢棄物構成,從山與海的方向在此交會成一處棲所,一個不一樣的造山運動於是產生。在這山與海的交會之間,創造一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邊界上的思索空間。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波浪方舟-潮間交織 (2020)杉原信幸&中村綾花
兩位來自日本的藝術家,深受台灣原住民在山海之間孕生的文化吸引。以台灣傳統的三合土黏合材料與工法,將東海岸的珊瑚石、都蘭山中的大岩石拼組成船的形狀,代表了日日夜夜撞擊加路蘭(kararuan)的白浪,kararuan是阿美族語意指洗髮的地方。作品的造型靈感來自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以及小野柳看來像奇石怪狀的海浪,象徵東海岸阿美族豐富的海洋文化,在這裡手工藝、樂舞、漁獵採集生活和神話密不可分。 這是一艘象徵在海洋和島嶼之間歌唱的台灣方舟。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生生不息(入口) (2020)饒愛琴、林志明
-
有空來坐坐 (2020)林昭慶
以臺東鐵道為主題,將臺東各個火車站的名稱加以串聯,運用火車軌道創作出一桌一椅的街道傢俱;通過一隻熟睡的「小貓」與臺東縣鳥「烏頭翁」相呼應,展演臺東舒適溫馨的慢活氛圍,而軌道的下方則運用地坪上的3D 繪畫,讓軌道朝著隧道向地底延伸,創建一處奇妙而有趣的藝術亮點,為旅者營造一處休憩的角落,讓人們放下工作與生活中的繁雜事項,在慢活的臺東鄉城中恣意漫步時,可以坐下來歇歇腳,整理自己的行囊與心情,讓自己與作品結合,共同成為臺東鐵道藝術園區的一道風景。
-
野隠 (2020)拉飛邵馬
-
陪伴 (2019)鄭陽晟
稻草人無聲的溫柔陪伴,守護和照料稻田裡的稻米,迎來風調雨順好年冬安穩長成直到豐收。 願風輕輕撫過妳的髮梢,願雨水不會打彎妳的腰,願太陽照亮妳秀麗容顏,願我陪伴你健康的成長,願我的陪伴成就美善。
-
電光牛 (2019)任大賢
以電光村大片稻田的環境地貌,加上在地電光的傳說,以牛的型態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燈光的營造讓白天與黑夜呈現不同的美。
-
電梯工程公共藝術 (2019)指導老師:邱馮廣田 邱姿婷、潘保如、陳智偉、黃宥穎、孫政、林少杰、曾駱軍、林慶宗
-
水跳舞的歌聲 (2019)尼誕‧達給伐歷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孕育水中生態、滋養大地草木,灌溉著農田。小時候看農夫用竹子引水到田裡蓄水池,在出水口放石板和罐子,遠處就能聽見輕快的水流聲。水是縱谷溫柔美好的旋律,作品呈現水流不同的聲音,為風伴奏,喃喃訴說,輕閉雙眼就能聆聽水跳舞的歌聲。 呼應漂鳥集:不是鐵槌的敲打能奏效,只有那水的跳舞歌聲,能使石卵臻於完美。泰戈爾《漂鳥集》No.126
-
重蛹 (2019)Roger Rigorth
兩個延伸的蛹狀結構被一個精巧的元素連接著 連接點雖小但十分要緊,扮演著生命兩種辯證間的聯繫… 如女性之於男性、光明之於黑暗、酸之於甜、乾燥之於潮濕 萬物幾乎都有其兩面,在某種程度互有關連,且彼此依存 縱使時有對立,連接點保持二端的平衡 亦作為二端能量的通道,重蛹猶如這生命原則的象徵 不論被視為開始或終了,它就是個無限的生命循環 The roots below the earth claim no rewards for making the branches fruitful .《Stray Birds》No.134 樹根讓樹枝長出了果實,卻不索求任何回報。《漂鳥集》第134首
-
永恆的旅者 (2019)ABE Nyubo 阿部乳坊
《 永恆的旅者 》「永恆的旅人啊!您將會在我的吟唱裡發現您的足跡 !」—漂鳥集 306首
-
跑道上的水滴 (2019)Jaakko Pernu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已是不爭且正在發生的事實,極端的氣候型態是對地球上所有生命最大的威脅。 從此衍生我對臺東大地藝術的創作發想,將生命的泉源「水」具象化。 透過作品,將為環境與生命發聲。這件大型的水滴,將從水利公園開始,進行它長遠的探索。 “I give my whole water in joy,” sings the waterfall, “though little of it is enough for the thirsty.” 《Stray Birds 》No.69 「我很高興奉獻了所有的水,」瀑布歌唱:「雖然少許水已足供人止渴。」《漂鳥集》第69首
-
自然療癒 (2019)撒部‧噶照
親自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站在土地上; 感恩大地的給予,享受自然的療癒。 The trees , like the longings of the earth , stand a-tiptoe to peep at the heaven. 《Stray Birds》No.41 樹木就像大地的渴望,踮起腳尖,遙遙窺向天堂。《漂鳥集》第41首
-
在河之間 (2019)李蕢至
臺灣花東縱谷區以「米」為主要的農產,影響稻米生長的重要因素非常多,氣候、土壤與水是決定稻米品質的關鍵因素,人生活在山之間,與自然共生。 此作品位於臺東縱谷的土地上,水圳是水的道路,也是當地居民農作灌溉的所需。作品以臺東的竹子進行雕塑創作,並順著水的路徑與意象延伸出一段段的竹子連結著水與這塊土地,集成一股股的水波紋雕塑蜿蜒流竄在這美麗彎曲的木棧道上。隨著縱谷的清風、水與竹的聲響,共築出一座內外空間的自然雕塑,感受其虛實動靜相互共存的自然哲學空間,成為人與自然之間共生的橋梁。 Maiden, your simplicity, like the blueness of the lake, reveals your depth of truth. 《Stray Birds 》No.209 少女啊,你的單純,有如湖水之蔚藍,透露著你真誠的深度。《漂鳥集》第20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