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喚南島的風 (2021)伊誕・巴⽡⽡隆
《呼喚南島的風》 詩作/伊誕・巴瓦瓦隆 呼喚南島的⾵ / 請來 請來 / 請來你的sicevud起源地 在卑南溪以南的永居所 / 給心靈航向無邊的生態書海 呼喚南島的風 / 吹來 吹來 / 吹來你的kisenai祝福 在日出以東的永恆地 / 給「南迴醫院」早早有個家 呼喚南島的風 / 携來 携來 / 携來你的擁抱與讚美 喚一個名叫cemel的古典/ 化為療癒靈魂的真實良藥
-
捕捕(BUBU) (2021)I Wayan Sadera
BUBU峇里島語言是漁筌之意。身處臨海的南迴,藉由兩座漁筌用不同編織方式,如同山與海相互牽絆。透過山的規律綿延,海的瞬息萬變,比擬成峇里島與臺灣,不同國度、文化及族群卻有相同捕魚技藝。許多古老文化技藝不斷流失,提醒及傳承給下一代,再次編織生活記憶,找到新的時代脈絡。
-
行走的意識 (2021)Idan Zareski
Idan Zareski是旅遊世界各地的旅者,創作受多元文化影響。Bigfoot系列創作於拉丁美洲,觸發人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作品呼籲人類要和平、希望與團結。Idan Zareski看見南迴山海之美深受震撼與感動,希望赤腳行走的Bigfoot能串起南迴與世界美好的連結。
-
南向南 (2021)404N.F
身處於南島的北臨界點,「南方」仿若更具有地域的指向性,以何地為之相對。感官的匯流、追尋與擴張,是為了使身體意識到現地相對於南向的兩地,映照與感官的觸動,將使身體經驗從源頭組構出新的「感官語系」。
-
神奇交會點 (2020)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
代表原生態的野豬,與當代時髦的女性相遇, 開啟了真實又奇幻的故事,女孩想捕捉巨獸畫面,牠正是撐起廢墟的吉靈物, 從此開始這個驚異的交會點,也是神奇的發想地,想著…靈獸試著撐起這個式微的文化廢墟。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傾聽 稻影 (2020)林惠理
聆聽水聲,是孕育糧食的靈魂 看見山色,是花東縱谷的美好 登高望去,心也慢活 和煦的微風吹拂 勾勒出自然農田的精采 稻穗的搖曳,傳來豐足的氣味 山脈的倒影,顯現島嶼的包容 以稻米作為發想,勾勒出這塊土地的美麗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AWIDAY TO SIPALAAY 感謝土地! (2020)阿旦‧達魯札隆X陳勤
用山芋葉與土地對話,彎腰的姿態對農人致敬, 秉持『敬畏』與『謙卑』的心浸入大自然。 用鋼琴與土地對話,象徵人們是自然的一部份, 並願意時時停下腳步、仔細地聆聽自然所要傳達的訊息! 鋼琴上的牛頭,意謂農村與自然的和諧生活與農人的智慧!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 (2020)吉田敦
1995年後續巨人系列的延伸。 巨人來到大坡池,要坐著休息、冥想,從大自然補充營養獲得力量。 遊客可以進去巨人體內,觀賞他的骨架, 從前方窗口、觀察白鷺鷥,透過上方窗口、躺著看天空, 等待,白鷺鷥飛過 等待,雲過來、風吹過的片刻 等待,雲走後的星星、月亮、流星 等待是期待! 邀請遊客進來休息,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治癒精神。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供給與需求 (2020)紀人豪
藝術家迷戀縱谷之山景猶如燕子般追尋,農夫珍愛農田猶如喜鶴間的浪漫, 似鳥似飛翔的手語動作,比喻對未來的期盼。 給予希望,如蝶似鳥展翅飛翔。 探究農人的供給與人們需求的平衡關係,藝術家同時也咀嚼自我創作的平衡、抽象與寫實間的對比, 並創造作品與觀者對話的可能。深深體悟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放下執著, 回到心中平衡,便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就在周圍、自己身邊。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拾火Kalo’orip (2020)拉飛邵馬
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 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 「火」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開端,象徵著精神意志的傳承,我們仰賴著「火」生活,我們也向「火」學習智慧。 在原住民的傳統祭典裡,我們牽起彼此的手圍繞著「火」一起吟唱、一起舞蹈,我們也一起感謝大自然,感謝祖靈。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溯土Revert to Earth (2020)葉海地
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並嘗試從傳統延伸至當代創作的可能。 從挖土、曬乾、搗土、煉土到連夜不眠的野地野燒來製作陶片,透過身體力行向土地學習並保持連結。 作品以麻線來懸掛數百件陶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圓形空間, 在木灰色的舊穀倉裡,像是一個時光隧道,更是一場人類對於土地無盡追溯的精神儀式。 圓形,有象徵和諧、融為一體、圓滿之意。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何時 (2020)Talaluki志明
曾經的記憶都不再了。 何時,魚簍不再裝著豐美魚蝦?何時,池面不再承載輕舟竹筏? 何時,池水不再寬廣壯闊?何時,身邊圍繞嬉戲的孩子、孫子,他們已長大遠離, 不知不覺中,一切就這樣靜默淡去。 如果可以,你能否也像我的孩子般,陪我,坐一會兒。 本作品以漂流木為基礎,打造一位擁有歲月與智慧,坐在池邊垂釣的老人,也邀請來客們陪他坐坐。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我想要有個家 (2020)陳正瑞 ( 阿水)
深受大坡池鳥類生態多樣性所感動, 藝術家創作出六件鳥巢般的作品, 視線由主體往池面延伸, 可見綿延不絕且造型各異的竹編構造, 除了希望能提供鳥類們棲息停留的處所, 也象徵人類依附自然而生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此創作安排在賞鳥屋旁的草地, 鳥兒自由地在作品上停留與離去, 提供遊客能有更多觀察與互動的機會。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等待漲潮-阿公的魚簍 (2020)Apo’陳昭興、王亭婷
在我們所居住的東海岸港口部落,耆老撒網捕魚前會提早兩小時坐在海邊礁岩上等待,只遠眺觀察海的邊界,等待漲潮時即將到來的跳躍魚群,這般沒有效率的生活步調,卻有著某種禪意,體現出原住民族順應自然的永恆時間觀,猶如海洋不曾停止潮起潮落,不斷循環這一切,讓人忘卻時間,族人透過無盡的等待與勞動,進而超越了時間,在等待中豐收的魚群,讓族人等到了養活家人的希望,因此族人耗時地竭盡生活所能漁獵、種植、編織手作等,所體現的文化與精神擁有永恆之生命,令人讚嘆! 然而隨著1980年代定置漁場興盛,漸漸地改變了過去這般風景,在海平面上,等待漲潮時不再看見跳躍的魚群,而是看見定置漁網上一串串浮球所圍出極深且廣的漁場,大大小小的魚一旦游進,形同入了墳場,一天更要收起定置漁網兩次,漁獲量非常之大,對靠海為生的東海岸部落而言,日益枯竭的漁資源,海上浮球已經取代了跳躍的魚群的畫面,環境因人為的破壞,未來族人不再對海洋抱有希望,年輕人無法再抓魚維生,原住民族的海洋文化連帶生活習俗,都將不再被傳承而隨著魚群一起消逝……這是每天面對海洋的我們所見所思的隱憂,族人們總是期待從海邊回來的人,魚簍裡會倒出什麼漁獲,次次都有很多收穫的族人,便會稱讚他的魚簍很好,總是為他帶來滿滿的收穫!現在魚少了,海邊可撿拾的垃圾倒是很多,善於採集利用的族人也撿拾塑料海廢,特別是浮球,可製成容器、藝術品,甚至發展出PawPaw鼓樂團所使用的鼓等等,也象徵人類的生活已充斥著塑料,回不去了。 作品模擬海面上是魚群還是浮球?彼此相互轉譯辯證,以及定置漁網圍繞著巨型的魚簍,設計可進不能出的單一出入口通道,讓觀眾如同魚群置身於太平洋裡的漁場,最後跟著浮球魚群進入竹編魚簍的空間,被傳統文化、自然材質舒適靜謐地懷抱著,一起記憶著台灣東海岸上,還有阿美族人在使用傳統永續漁法的美好,正艱困地與工業破壞性漁法共存在太平洋上。而在與PawPaw鼓樂團青年接觸後,他們有著傳承的使命及熱誠,令人肅然起敬,我們有責任要珍惜維護這群孩子所愛的山海環境與部落文化。
-
新升的島嶼 . 古老的靈魂 (2020)歐舟
傳說中整個小島住著好幾個民族 所有的人皆遠道而來 在海平面底下 總有著看不見的力量 擠壓著島嶼 分分秒秒緩慢地隆起 這兩座板塊 轉借海洋阿美族的神話 如同和兩隻鯨背上的心靈意象 相交相融 滋養萬物 這一大一小的編織裝置 大的稱為 尹部 小的叫做 莫蘭 隱喻著歐亞大陸及菲律賓板塊長久下來的碰撞 產生的新升島嶼 而我們用風吹產生碰撞 在交錯區塊裝置的聲音系統 詮釋並提醒著遠古以來人們腳下持續不斷的變動 冰河時期的筆筒樹與新升的島嶼並存著 遷徙的文化與漂流的語言並存著 有人說這裡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母土 在古老的靈魂下蘊藏著蓬勃多樣的生命形式 我們邀約憩息在此裝置之下的遊客 在自然的浩瀚中相偕體驗古老靈魂的低語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