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 (2022)優席夫/優席夫藝術工作室
新香蘭部落,位在南橫美麗的山海灣交界處,是由阿美族與排灣族兩個族群組合的特殊部落,多年來他們和平共生、相互尊重,發展出了族群融合的典範。這個名為「守護」的作品,以兩尊分別代表阿美族,與排灣族祖先的巨大形體來呈現,阿美族在過去的傳統,以太陽之子自稱,因此就以手舉著太陽的姿態呈現。排灣族的傳統,著重在百步蛇紋的表現,就以手舉該族常用,象徵祝福的花環形狀來呈現傳統圖騰。兩尊祖先雕像,以鋼鐵+特殊保護顏料和異材質打造,希望為這融合了兩個不同族群的部落,帶來守護的力量,並讓觀光客路過此地,有機會認識多元族群文化的美麗與厚度。
-
層山【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2)共感地景創作 X 呂佩倫ArchiBlur Lab Lu, Pei-Luen
從環境的聆聽與構築出發,連結人的軌跡與植物間的流動,如同一種共存關係的縮影。透過流動、彎曲成種植槽體的耐候鋼版,在不同的高程、區位與頂層,種植適合的植種,讓滿佈植物的場所,成為立體化的生態島,在森林公園中塑造一處隨時間改變的層疊地景,也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
Misalemed祝福 (2022)達鳳.旮赫地
作品以原石、鋼鐵等耐風雨侵蝕的材質,展現人類面臨各種生存環境危機時,仍然能夠不受影響穩穩地以優美姿態從容應對,並且透過潔淨的細白鐵絲編織、型塑具穿透性的造型,當陽光灑落,宛如人們以正直無瑕的心舉起祝福與愛的手勢,祈願世界和平,自然生態永續共存。 我的心,與海浪拍岸的歌聲,渴望撫觸豔陽天裏的翠綠世界。 泰戈爾《漂鳥集》第259首
-
水分子 (2022)黃文淵
這件作品是地景裝置同時也是農具空間,從一個水分子的原初結構出發,透過水分子的連結與形態的轉換來呈現水的特質,既是流動也是連結,動物和植物,山林與海洋,生在其中的人與萬物都在水的循環中彼此交會相連,而我們從來都不獨立存在於大地萬物之外。 雨滴吻了大地,微聲道:“我們是您那想家的孩子,母親,從天上回到您這兒來了。” 泰戈爾《漂鳥集》 第160首
-
蝴蝶來了 (2022)陳勤
新良好遊、平靜美好 聽風說故事、看晴空蝶飛 良山良景盡賞溼地與蝴蝶的微物之美。 我的心向閒散的風揚起了帆,駛向隨處的朦朧島嶼。 泰戈爾《漂鳥集》 第218首
-
涵化 (2022)Varol Topaç 胡梓康 郭笑儀
「涵化」是文化之間互動的結果,當不同社 會的個人和群體的相遇時,文化交流將帶領我們 創造一個全新的多元文化。藝術家將靛藍定義為文化的顏色,由竹子的 橫截面、底部的圓圈代表自然的無限符號,靛藍 色則為它們增添了人類文化的印痕。 群樹好比大地的渴望,惦著腳尖窺望著天空。 泰戈爾《漂鳥集》 第 41首
-
無盡的流動 (2022)Tim Norris
以鋼架構成作品的骨架,再運用延展性高的材質,沿著蜿蜒的曲線進行編織,柔軟包裹著骨架,賦予剛柔並俱的美學內涵。其具穿透力的視覺造型,引領觀者從潔淨俐落的透視角度,欣賞作品的輕盈流動力量,與自然環境呼應的柔和之美。 心的透視讓遠方如臨眼前。 泰戈爾《漂鳥集》 第233首
-
山海匿境 (2022)張國耀
「群山之島,眾島之洋」,也是作者對於台灣東海岸的印象,「山海交會,生氣蓬勃」。從海岸線到縱谷山脈,擁有著自然優美景色與豐富天然資源。雖說近年來的東海岸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氣候變遷、魚源枯竭與海洋廢棄物暴增等現實狀況。希望藉由大地藝術的藝術創作表現,來改變環境與視野,除了美化環境也傳遞一些生態環保意識。 作品取名為「匿境山海」,希望能為在地的環境,打造一件由隧道交匯所形成的隱匿空間,而空間之中的「樹」也意味著生命地綻放。「匿境」與「逆境」的諧音則有著另一層含義,寓意著逆境之中有著無限可能。 由海洋意象所形成的隧道「海隧」,將與山的意象所形成的「山隧」遇見,並透過兩條隧道相互匯集,最後形成一個被包圍的環形空間。而空間之中會有一棵造型獨特的「樹」,意味著山海匯集之間擁護著大地的使命。「海隧」的部分將利用海洋中取得的漂流木來構成,以圓弧流線的形式呈現;「山隧」的部分則是利用山上成長的竹子來編織而成,以直線與方體作為展現。運用自然素材創作,讓民眾走進作品內觀看與感受,或自由席地而坐和乘涼歇息。希望民眾透過與作品的互動,進一步思考人與環境的互存價值。
-
聯 (2022)菅野麻依子
漂浮在海面上的漂流木,跟著洋流在太平洋中旅行,讓人想起曾經乘黑潮從台灣到日本的人們。生長在島嶼高山的樹木,被激流沖到海洋中開始流浪,因日復一日自然力量的雕琢而使死去的樹木樣貌依然不斷變化。這件作品以在綠島礁岸上撿拾的浮木,創作出一串連結的球體,就像是被黑潮串起的太平洋島鏈,是奉獻給地球的項鍊。
-
欣賞她,也要愛護她 (2022)撒部‧噶照
石梯坪海岸,是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人重要的生活場域,北起石門,南至秀姑巒溪出海口,每一小段海岸都有著阿美族語的命名,代表著部落族人對每個區段海岸的記憶與情感,而石梯坪海岸,是港口部落阿美族人海洋文化重要的教室,更是生活所需的養分來源地,天然的大冰箱。 石梯坪海岸有特殊的岩岸風景,豐富得珊瑚礁群與熱帶魚群,以及潮間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然而近二十年來,石梯坪海岸開始發展觀光,磯釣、浮潛、露營、採集等各式活動,外地客變多了,也開始造成不同層面的破壞與污染。包括了垃圾問題、人為污染破壞、過度捕撈、無節制採集等問題。短短幾年,已讓石梯坪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改變,藝術家從小生活於港口部落,已明顯感受整個石梯坪海岸邊的垃圾變好多、魚貨量變少變小、珊瑚礁被破壞、海岸邊特有的植物,如小葉黃善藤已幾乎看不見,找不到了。 豐美的石梯坪海岸,不再只是港口部落阿美族人生活生存的文化場域,她美麗的風景及豐富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觀光客前來遊玩駐足,這已是無法抵擋的趨勢。面對這樣的趨勢,身為海洋民族的子民,都會關心這樣的發展對整個部落文化、海岸生態環境的影響,除了自主保護海洋生態與文化,更期盼觀光客、外地客、在石梯坪海岸從事各種活動的人,都能一起守護這獨一無二的石梯坪海岸區域。 此創作以石梯坪海岸的海藻為發想,海藻是海洋生態的基礎,它不但提供基本的食物,也是海洋生物棲息產卵交配的地方;藻類更是海洋生態變化的重要指標,在潮間帶各式各樣生物都依賴著藻類,代表著海岸生態多樣性的蓬勃美麗。當人類還看得到這些美麗景象時,當珍惜眼前一切美景,欣賞她、愛護她,親近她,但不要傷害她。留給下一代美麗的海洋生態環境。
-
我在月光海 我很勇敢(因工程施工暫時無法觀賞) (2022)哈拿‧葛琉
「陪你一起看山有多高, 海有多深,我們多勇敢。 沒有人是座孤島,大海大山將我們相連」 獻給母親台灣 ~ 以鋼筋作為結構及塑形,竹子作為包覆,圓型線條流線完全融入大山大海,不管任何角度都可融入山海,中間不規則圓形白水泥基座在磁磚馬賽克拼貼增加活潑色彩也易保留,重點可供遊客駐留片刻。人一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感受在母親的懷抱,沒有人是座孤島,大山、大海將我們相連~
-
無聲的記憶【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2)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 )
時間無聲無息的走,有什麼是,在不知不覺中,⼀點⼀滴消逝的呢?作品以四葉草為主要意象,營造尋找稀有四葉草的遊戲空間,呈現兒時在美好環境裡玩耍的記憶與氛圍,同時圍繞著四葉草竹屋主結構的三葉草金屬椅子,讓旅人們在此停留休息,靜靜感受眼前無垠海洋、天空和腳下的島嶼給予的訊息
-
龍的傳說-多良部落文化【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1)國立臺東女中美術班 x 康毓庭
由康毓庭老師提出「以藝術之名-傳愛行動實踐計畫」,與太麻里鄉公所、多良村瀧部落討論設計圖,符合在地生活、文化、宗教信仰;此創作不但帶領美術班學生實踐服務學習精神,更具有傳承部落文化重要含意,也為多良車站周邊環境提升美化效益,確切落實美感教育。
-
貓咪種子 (2021)伊祐噶照
如果我是一顆種子—也好想去旅行,把自己變成了貓咪, 和主人一起爬山,在海裏沖浪,去西部的海岸看夕陽,感受每一個地方風的味道與溫度。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
-
粉紅河馬 (2021)陳奕彰
頂著圓嘟嘟的肚子,悠哉的遊玩在湖面上, 看著臺東的熱氣球,阿河河把自己的肚子吹大, 𣊬間成了歡樂的「粉紅河馬」和熱氣球一起飛上天!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