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灣傳統文化之美 (1999)李國雄/唐山泥塑社
-
魚 (1998)林慶宗
彎弧形的構造,大小不一的孔洞,分叉的前端,顯見魚的形象,說明性的做法,使作品較乏想像的空間。因為作品的直立狀,重心與結構考量之下,作者在下端左右填上兩顆球形,簡單直接手法,並無太大的創意。
-
讀書的小孩 (1998)王秀杞
肥胖的軀體,安詳的神色,恭敬的姿態,幼兒的意涵已經成為天使的化身。細看表情和腳步的細心刻劃,不難體會到作者的觀察入理,感情充沛。石質與白色搭配得極為洽當,在曠野之中,自有一種自得自在的感覺。
-
家族 (1998)許禮憲
瀕臨太平洋的遊樂區,鯨或豚的主題,是最能說明那種海洋中蘊藏的巨大能量,無窮的希望。作品將一群鯨做成環狀結構,渾然一體,聚力內斂,部分突出的鰭、尾、眼等處理偏向概念化,也充滿了趣味。可惜的是觀賞角度偏重正面,側面觀賞就減少了可看性。
-
繁衍 (1998)黃清輝
有機起伏的曲線,構成動物一般的形體,造型本身令人聯想到動物、營養、生殖、圓滿...在風景區的草地上,十分搶眼。作品部份凹摺處理,暗示內裡鼓脹的成分,有如懷孕的腹部一般,另一個蓬勃的小生命蠢蠢欲動呢!花崗岩的質感巧妙地呈為生命的肌膚,似乎有著呼吸作用呢!
-
形從緣生 (1998)柳順天
把花崗石的硬度,當做海綿般的可塑性,經過鋼索的拉牽後,形成內陷的自然形態。其中的力量抗衡,質感轉換,形隨力成,形從緣生,主題的意涵便油然而生。作品除了趣味性以外,另有一層沉思細嚼的可能。
-
同心 (1998)廖清雲
抽象造型最常見的對稱性在此有最佳說明,中軸線分開左右,像徵男女兩性或其他事物,光滑面與粗糙面的對比,內凹與外凸的對比,半圓球的並置,隱約中可分變人體的暗示與陰陽互動的原理。望文生義,同心就是唯一說詞。
-
回眸 (1997)鄧善琪
旋渦狀的葉片、海浪、魚貝,會讓人產生流動的韻律感,作品的尖端有一個若有似無的臉龐,五官模糊卻含情脈脈,眼瞼微閉,又欲語還羞。顯然神話一般的主題,是自然界化身為女神的故事,回眸一詞,就是最佳的命題了。作品位於風化巨巖之前,稍嫌薄弱,而臺座的僵硬,有不妥協之憾。
-
婆娑之門 (1997)郭清治
玄武岩附加上晶亮的不鏽鋼造型,有一種原始又現代的突兀感。像是圖騰柱、巨石陣,作品站立在管理處入口兩旁,更像是侍衛祖靈的武士,臉譜簡化的只剩下眼睛,產生一種超現實的感覺。現場腹地開闊,山海優美,面對太平洋的雲浪,作品婆娑之島的大門豁然開朗。
-
種牛 (1997)莊丁坤
大膽地簡化牛背的曲線,化成剛健的直線與銳角,壯碩的牛腹和四腿,誇張地打牛隻的體格強化,特性神話,是動物雕塑中較常用的手法。此作的藝術性表現高超,對增減、輕重、粗細的美感,都有良好的拿捏準則,適度地製造牛隻的藝術新面貌。
-
愛的律動 (1997)向光華
國內雕塑界最常見的主題是人倫親情,此作不例外地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或夫妻、朋友、父子、師生等親密關係做一種綜合性的宣告。交纏的頸部、依偎的身軀、懷抱的雙手、嬌小的另一個生命,十分含蓄的傳達愛的動作、情的語言。
-
小犢與公牛 (1997)莊丁坤
水牛的鄉土特色,早已成為臺灣本土性的表徵,作者擅長捕捉牛隻的神韻,一大一小的構成,結合雄渾的量體,雕塑感十足。牛角與四足之間的連接不斷手法,添加厚重的深度,為牛隻的忍耐性做最好的詮釋。牛背的肌肉刻劃,石材拋光的質感,與真牛有幾分相像,是賦與石頭新生命的藝術高超手腕。
-
羽化成蝶 (1996)浦添生
-
聽風 (1995)黃清輝
劇烈的動感,來自吹拂的頭髮,深刻的衣摺,還有不安定的姿勢,此作的構圖方向性,指示風的進行與強度。而女性的臉部的表情,較能體會到閉目聆聽,細心感受那股溫柔的風情。然而過多的紋路刻劃,皺摺處理,使作品像經過風霜洗禮一般,風化得厲害。
-
開天闢地(起飛) (1993)楊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