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kun 漁船 (2024)I Made Sukariawan
船身主結構用木材做出骨架,其餘用竹子編織,平衡桿用彎曲的竹子製作,帆的部分用竹子編織。 作品擺放方式是在船身以及平衡感的底部用竹子垂直插入地面固定。
-
蕨處逢⽣ Vitality in Ferns (2024)陳抒漫
每一種生物都有他們特有的生活習性與棲息地,並透過流動與遷移等,形成完整的地球生態。蕨類作為古老的家族,從適應地球環境的大變遷,演變至今。蕨類植物以孢子來繁殖後代,孢子長大後藉由風力或水力傳播,以流動的方式自由飄散。蝸牛也是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其祖先原本生活於海洋,並由海中的貝類演化而來。而蝸牛是自然界的慢活者,帶著永不停歇的精神,在陸地上緩緩前行。此次活動主題為《成為流動的邊界》,將選擇以它們來展示大自然中的不同流動與美感。 作品將兩者作為一個結合,設計一個巨大的蝸牛殼造型,並以天然素材竹子去構成表現,利用竹片的韌性完成自然弧形。殼內長出的蕨類,包含組件的部分,則選擇形體各異的漂流木,完成向上延伸的流線動態,並在其中穿插藤材。同時結合幾種天然素材,去呈現不同材質的肌理與美感。
-
在海與山之間 - 漂流神 (2024)杉原信幸&中村綾花
《在海與山之間 - 漂流神》 作品材質:珊瑚石、三合土(石灰、沙、糯米、黑糖、海藻礁)
-
等待漲潮 — mataktak 倒出來 (2024)Apo'陳昭興、王亭婷
出海口,海水與溪水交會之處,隨著流水、浪潮,地形時時刻刻變換無窮的流動邊界,水流湍急,誰也沒把握預測魚兒洄游的時間、位置,只能一日日地累積經驗,遵照老人家傳下來的方法,傳承給年輕人,以千挑萬選的竹子自製的三角網撈魚,絕不用機具、不採電魚、毒魚等方式大量捕撈破壞生態。
-
海的啟航 (2023)陳宣誠
從草埔森永隧道出口沒多久,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有著深邃藍色層次的太平洋,太平洋在眼前展開,這是臺東獨有的入口意象。「海的啟航」複合了幾種意象。是船啟航與遠征的姿態;是流動多變的海洋,展現了不同時間與距離的觀看關係;是風的線條,帶領著前行的方向;是結合環境的地景雕塑,在抽象與具象性之間轉變;也是進入臺東的序曲,與接續展開的太平洋,形成連續性的入口意象樂章。
-
消逝的船與地景 (2023)中原大學建築系 X 臺東女中美術班
船不只是一個航海的工具,船是有靈魂的,除了探索海洋,也把你帶入祖先的記憶中。「消逝的船與地景」設置於臺東海濱公園鄰海的邊界上,以金屬搭配木頭搭造船身,皮層透過鋁片進行上色編織。創作過程是結合教育、文化與歷史深耕的共創計畫,結合建築師、藝術家、老師與學生,一同研究與學習造船的方法,找回逐漸消逝的技術與地景。編織的皮層色彩來自於天空與海洋,讓船的最終形態在地景中因為時間、氣候與觀看距離的改變,有時展現自身的姿態,有時消逝於地景中。
-
潛行的靈光【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陳淑燕+杜瓦克.都耀
神秘深邃的光,如同遠古的有機生物,透過自然聚合,潛行在深深藍海之中~ 不禁讓人想起,在山林、在海邊的老部落裡,我們圍著火光吟唱,專注地聆聽耆老久遠而奇幻的故事,敘說在現實與超現實中生命搏鬥的韌性以及對山林與海洋的愛;我們彼此流動著古老與現代並置的魔幻感,由潛意識中慢慢成形~ 然後,化為靜靜潛行的靈光~ 濱海而居的噶瑪蘭族,族人們圍著火堆,火光灼灼間,專注地聆聽耆老久遠而奇幻的故事,口耳傳承著族群在自然中生命搏鬥的智慧以及對山林與海洋的愛,自然而然地匯聚著集體的潛意識,建構起族群自古以來的生命藍圖和對未來的想像! 作者透過來自海洋神祕深遂的光與線條,自然地匯聚出遠古的有機生命,呼喚我們彼此的靈魂流動著對古老與現代的想像,在潛意識中慢慢成形,化為靜靜潛行的靈光。
-
潛行者【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羅懿君
此作品啟發於白色恐怖期間,政治受難者於綠島新生訓導處,被迫於沿海打石服勞役的日常。受難者前輩們會在打石勞役結束後的短暫放風時間中,跳入海裡感受短暫的自由片刻。海中多彩的珊瑚礁與自由的魚群,與岸上的牢房、被禁錮的身體、黯淡的咾咕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創作者透過以自然素材和島上拾得物,自製的一套潛水設備,重新以身體經驗感受相同的海域,延續前輩們堅韌的自由意志與精神抵抗。此潛水設備裝置於過去受難者以咾咕石蓋出的房舍遺址,運用島上的光線、風和聲音,呈現這片海洋與土地所乘載的歷史記憶。
-
阿嬤的叮囑【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全得富
在布農族的洪水傳說中,「蟾蜍」也曾幫助過族人的生存。小時候,阿嬤總是叮嚀頑皮的我們,不可以玩蟾蜍,阿嬤擔心我們如果不小心把蟾蜍玩死了,就會造成三天的大雨。長大懂事之後,從阿嬤的叮嚀了解到「人類與自然共存平衡」的重要性,也是在「尊重」的條件下才能持續,反之則會被自然反噬。
-
心之地 Heart Of Land 【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何彥霖Leho
也許人一生都在不斷尋找, 找一個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那個人。 在這廣袤而平靜的田野之中, 走到內心最深處,接近自己, 也許那個人終於看見了自己 是他、是她、還是自己呢?
-
寄居蟹有房有車 Hermit crab on the go【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蔡爾平
我們與寄居蟹一樣,都是人間過客,客居地球。 在海岸與海洋的生態系統中,底棲寄居蟹擔任著底棲碎食者的多角重要角色,同時在海岸林中,陸棲的寄居蟹也肩負著傳播植物種子的責任,牠們對海岸生態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因此多樣性及穩定的族群是生態系統重要一環。 貝殼是寄居蟹的家,當我們取走來貝殼,而留下垃圾,無家可歸的寄居蟹只能變相入住人為的容器時,自然最終的反撲殷鑑不遠。 而這座寄居蟹的創作主旨, 在提醒大家對自然的醒思。 Take only memories Leave only footprints 只帶走回憶, 只留下足跡, 還給地球一個清清朗朗的天地。
-
山、陽光與蛇 Moutains, Sun and Snakes (2023)馬吉‧霍華斯工作室 Maggy Howarth Studio
在我與在台東及周邊地區遇到的人討論的所有野生動物中, 蛇似乎引起了最多的共鳴, 我喜歡他造型的簡潔和圖案的大膽以及他散發出的獨特氣息。 我用切好的黃色和綠色花崗岩圍繞著他,以說明山脈和太陽。 山是因為它們出現在我在台灣逗留的每個地方, 而太陽是因為在漫長寒冷的英國冬天之後,它溫暖了我!
-
鹿 Lu【2023臺東大地藝術獎入選作品】 (2023)魯奇特 Rukkit × 鄭雋
鹿是吉祥的象徵。 根據中國人的信仰,鹿在中文中被稱為“鹿”(鹿)是吉祥的動物, 這是一種具有美好意義的動物。 魯奇特將鹿設計成幾何風格, 並與他街頭藝術的風格相同。
-
生命光環 Luminous Circles of Life (2023)馬特·希爾 Matt Hill
踏入這個光影交彙的沉浸式世界,讓自己被“生命之光”的象徵意義所吸引。 讓光芒四射的圓圈激發對生命活力的深深體會,而交錯的陰影則讓你想起台灣人民內在的不可估量的力量。 當你目睹這種和諧的展示時,願它點燃一種欽佩和團結的感覺,向台灣非凡精神的韌性和堅韌致敬。
-
捨入誤差 The Rounding Error (2023)雅科‧佩努 Jaakko Pernu
概念性的想法與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或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密切相關。 天然材料金合歡是數百萬 年生命和植物如何在或多或少的圓形地球上發展。 捨入誤差本身的形式並不完全是圓形的。 這是故意的還是錯誤的?為什麼表格不是完美的圓形?為什麼會有一根未砍伐的水平樹幹? 也許有時候接受妥協會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