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A 生命之眼 (2017)克莉絲汀納‧琳‧其桑賓‧雷密羅
「MATA」在臺灣各族原住民語、菲律賓語以及整個泛太平洋南島語系語言中,都意指「眼睛」,作品以此命名,除了呼應颱風眼的造型,更點出太平洋文化共同體的生命連結。每年颱風如果靠近了菲律賓,下一站往往就是臺灣,颱風是兩個島嶼文明的共同生活經驗。而颱風象徵著強大的自然力量,可以摧枯拉朽,同時也洗滌大地,挺過風雨澆灌後的萬物更是生生不息。藝術家也觀察到在阿美族文化中,女性發揮著非常重要且強大的力量,因此以颱風和海螺從中心向外螺旋放射的造型,象徵女性無限循環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向所有在這強大自然力量中強韌地生活著的女性致敬。 同時藝術家也歡迎觀者在作品中放入自己的祈願石,在這如此美麗的阿美族之地,許下一個美好的希望。
-
與金剛共舞 (2017)沙播兒‧拉告
藝術家本身即為長光部落土生土長的阿美族人,二十年前初出社會時,曾和一批同部落的年輕人一起結伴學電焊,然後加入建設雲林麥寮六輕工廠的工班。在多年離鄉打拼沉浮之後,各自陸續回到部落,開始肩負壯年階段的阿美族男子應承擔的部落責任。因此沙播兒選擇在自己的土地上,號召這些一起長大,一起面對陌生世界,一起回到部落的兄弟們,一起以當年謀生的金屬電焊技藝創作。作品主結構造型和湛藍色彩取自年祭中盛裝跳舞的阿美族男子,支撐結構的黃色飾帶則將作品變形為偏偏起舞的蝴蝶,矗立在山海壯闊的長光梯田中,向千萬年來守護著長光部落的聖山金剛山致敬。
-
人生配置圖 (2017)Candy Bird
-
開電燈 (2017)Candy Bird
-
許願.一個夢想__回家 (2017)拉黑子.達立夫
我每天都在眺望著回家的路 看起來我的身體好像是鹿 因為我必須把自己偽裝成壯大的身體 好讓我在城市裡可以橫衝直撞 羊 鹿 不 分 是因為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的樣子 其實我的心裡深處,還是一隻羊 我的身體已經被這些人類丢棄的物件包覆住 有紅色、藍色、綠色、黃色、黑色 就像許許多多有色的眼光加諸在我身上的標籤 看起來很美嗎 可我還是有點擔心 我還是 想 做回自己 我 還是想 回家
-
藝想天開 (2017)林昭慶/古采藝創環境有限公司
每天天一亮,世界上就會發生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讓你開心、有的可能讓你很生氣…,但是,只要加入一點點不同的想法,就能把每一天都變成最有趣的生活體驗。讓我們發揮想像力、創造力與實踐力,一起乘著雲朵飛過高山、越過大海,為學習開啟最美好的未來吧!
-
海洋美麗新世界 (2017)王國仁
「海洋美麗新世界」以環教中心鄰近的海岸為主題視覺,臺灣美麗的東部自然環境,記憶中一望無際的寬廣海洋與交錯層疊的山景,共同譜出這塊土地的美曲,海洋與陸地孕育無限資源給予人類,陽光、空氣、水如同大地之母賦予我們許多美好的生命,如同「鯨」為海洋最代表性的生命象徵,搭載大自然一切應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該讓自私的貪婪慾望破壞這首美曲,期望人類與環境能相互尊重與共存。環境教育中心如滿載希望的飛船,用心靈的力量帶來虹彩。自由翱翔的海豚與人魚用愛向世界灑下新芽與生機,樹林旗魚、山林章魚、樹螃蟹、葉片飛魚歡喜鼓舞,充滿綠意盎然最純淨的自然生態不是幻想,也不是夢,是愛護大地與海洋環境的開始,讓我們乘著夢想飛船往美麗新世界出發吧!
-
土地上的快樂 (2016)撒部.噶照
東海岸的天然美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活在東海岸線上是一種幸福,然而面對土地時,卻會有著與都市居民完全不同的態度,是敬畏的,是感恩的、是有情感的,是有別於觀光式走馬看花的。唯有以身體親近土地,認識土地,才能深刻體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美好。 新社半島這塊土地,種著一年一穫稻米,供給人們糧食。每年夏季層層稻海與前方的太平洋形成一幅美麗的景象。本作品運用田土、稻草、稻榖來形塑海洋章魚與植物發芽的型態,象徵海洋與土地給予我們的豐沃資源,鞦韆則呼應這片自然風景給予的舒適感,享受只要待在這土地上,就很快樂的簡單態度。 藝術家撒部認為,認識土地最好的方法,就是生活在土地上,親近她、愛護她、感謝她。如同孩子見到鞦韆般的雀躍喜樂,用感恩的心與土地相處,用溫柔的方式對待土地,她帶給你的是自然、是感情、是土地上的快樂。
-
蝸居意思 (2016)簡俊成
「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是藝術家簡俊成長期以來的創作探討重心。人類生活不也是由自然森林走入文明社會空間裡?在緩慢演化的過程中,揭示了時空、觀念、意象的種種變遷轉移。簡俊成在作品裡反覆地深入探討研究生態、時間、空間等關係,經由藝術創作連結人與自然環境不可避免的互動關係。 人和自然如何達到合諧共生的狀態,作品和植物間的共生模式,是藝術家認為可供我們思考的重要方向,是以本系列作品形塑人體形象加以造形化,並結合海螺或蝸牛及天然植物、草皮…讓作品的造形隨著植物的生長,不斷有新的變化,與更多新的可能性,及營造一種「人可以走進去」、「可觀賞」、「可居住」、「可遊戲」的有機地景藝術。
-
未知(都歷遊客中心戶外地面馬賽克) (2016)饒愛琴
-
停駐‧休息的地方 (2016)達鳳‧旮赫地
本次藝術地景以「詩意的居住」為主題,無非要喚起人們對居住的土地與環境的一種敬禮。詩意的居住,以海馬的安靜形象,佇立在看似無關卻實則相關的自然地景,以大自然最質樸的素材為打鹿岸-「停駐‧休息的地方」不用贅述或太多吵雜,如同飄洋過海來的神父,默默付出,永遠停駐於此,讓心靈得一處休息之所,是我對這個動人的故事的創作發想之印象與初衷…。
-
泡風景:寧靜的微觀 (2016)歐舟(山田設計)
對於藝術家而言,「泡」是指以或坐或臥的姿勢, 沈浸,體驗一種氛圍;「風景」則包括山,水, 植物,動物,空氣,光與觀者所處的空間等物理元素,也包括人們對景物的體察,鑑別與感受能力, 例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聯想、心理等反應, 以及個人、時間、地點、文化背景、社會等各種條件。 就人與自然所構成的風景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大自然的風景,一種是現實風景投射到視網膜所形成的風景,另一種是人類意識中的風景,以及人類意識中的風景投射到現實中所形成的一種新的風景。 寧靜的微觀:身為一位建築設計者,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當人在一種設定好的空間與視角時,比如將人的視角與尺寸縮小為螻蟻,當人被巨大的像植物的物件包圍著,在只有海波浪聲、風吹稻浪的景象。 也許當我們沈浸在一種特定的氛圍與空間,躺在搖晃的類似吊床的空間中,四周包圍著像蘆葦般的巨大遮蔭,身體的姿勢與環境的關聯,閉上眼睛的時刻,我們頭腦或意識中的風景,便悄然的投射到我們的視網膜當中而被我們看見,這種投射到我們視網膜的風景,希望能靜靜地滲透到觀者的心靈當中,作為當代人們在自然環境中的思考與內在體驗。
-
歸 (2016)菅野麻依子
來自日本東京的藝術家麻依子,以巨大的黃柳安木和海邊石頭,創作了這件呈現海龜意象的穴室作品。邀請觀者走入海龜肚子下方,深入土地中的方室,透過海龜四肢撐起的,剛好與地平面高度相同的視野,凝望海龜面向的太平洋與層次錯落的地平線風景。觀者也可以走上穴室的屋頂,坐在海龜的背緣休憩、發呆、看海。這是件希望大家從不同的視野觀看東海岸的奇妙作品,當我們深入土地之中,才能從最貼近自然母親的角度,看見生命起源的強韌、廣褒與美麗。
-
比西里岸之夢(Pisilian) (2016)江賢二
位於臺東火車站大廳兩側牆面的作品《比西里岸之夢》,創作靈感來自東海岸多元的地景樣貌和豐沛的文化能量,創作者江賢二以柔軟筆觸與色彩綻放的繪畫風格表現背山面海、氣候和緩的東海岸特色,巨幅畫作形式融入火車站大廳站體設計,賦予車站空間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 位於大廳左側的《比西里岸之夢一》,描繪臺東的海天淨土與花團錦簇,展現東海岸原始的自然色彩與生命力。大廳右側的《比西里岸之夢二》,利用層層用色再現臺灣山巒間的細緻變化,流露著對於原鄉土地的無限情懷。《比西里岸之夢》秉持著對大自然造物的謙卑精神,流露難以替代的感人光韻,藉此以在地之名呼喚大眾對土地的關注,在感知靈光乍現的片刻,開啓一段關乎土地記憶、自然與美的夢想旅程。
-
臺東山水-雲入深山 (2016)林昭慶
作品以「臺東山水」為設計本意,輔以象徵電算中心意象的鍵盤的控制鍵,作為設計組成,同時分佈於流暢的線性律動及地面間,透過「山水雲霧」及「資訊串流」的抽象表徵,象徵電算中心為東大重要的整合性平臺,透電算科技將各項資訊交互應用與連結,不但讓學校學校研究成果得以發亮,更串連成為一處人類通向幸福的美好園地,彰顯臺東大學關懷環境、擁抱生命並以科技創建新生活的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