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天使 New Angel (2024)林純用
百年前德國哲學家本雅明購藏畫家克利的作品「新天使」,本雅明指出人類為追求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同時,也造成環境劇烈改變與生態浩劫,為此而犠牲的地球萬物謂之為新天使。 今作品引用新天使的概念,並以抹香鯨作為海洋的象徵,希望藉由作品提醒民眾重視環境永續等議題,期許大家都能成為捍衛藍海的「新天使」,保護海洋生物賴以維生的水域,減緩對海洋的傷害,讓海洋生物可以長久且自在地悠遊於大海。
-
第一道曙光The First Light of Dawn (2024)賴純純
第一道曙光自海面升起能量,是宇宙地球生態環境的完整、連續和無限的神聖永恆,代表希望與承諾的共存。
-
是那裏嗎? Is It There? (2024)尼誕.達給伐歷 Nitjan Takivalit
Vuvu(排灣族對老人家的稱謂) 說:光是從大姆姆山那邊來的,我們也是。 我想找到光的源頭。 有一天在越過大姆姆山後, 看見那裏還有廣闊的海洋, 我才發現,光是從海洋盡頭來的。 我過不去,魚可以。 如果能化身為魚,游到海洋的那一邊, 那是否,就能找到光的源頭? 「是那裏嗎?」 我的孩子如此問我。
-
What remains (2024)馬可·錢凡內利 Marco Cianfanelli
在海洋和天空的背景下,呈現出一個年輕頭部的輪廓,從中放射出線條,形成一種發光或裝飾,喚起排灣族頭飾的形象。 這些放射線將頭部連接到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個輪廓,形成一個廣闊的拱門。這是一個以百步蛇的傳統意象轉譯成放射狀的三角形來構築成的拱門結構。 這個頭部像似乎在凝視著太平洋的遠方,思索著與歷史和起源的聯繫,同時暗示著時間的流逝。首先是由精神發光創造的拱門,然後是頭部的消失,進而至負空間暗示。 這種缺失表明,傳統文化身份依賴於活著的人,而其未來的生存取決於我們對它的重視。
-
YANSHI (2024)奧爾加·齊姆斯卡Olga Ziemska
《YANSHI》是一座以關山和池上山水為靈感的雕塑作品。 藝術家藉由使用當地特色的自然素材,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直接的連結。從排列著手工堆積的灰色岩石的梯田到填滿田野的黃色稻稈——YANSHI是由她周圍的自然環境創造的。 《YANSHI》是正在進行的名為 ONA 的系列作品的一部分,ONA 在波蘭語中意為「她」。藝術家相信“我們是自然”,人與自然之間是密不可分,更可以說人類是自然環境的直接反映。 作品YANSHI則是臺灣當地自然環境的的縮影。
-
門−回歸自然 (2024)菅野麻依子 Maiko Sugano
在受到良好維護的稻田深處裡的達谷梵秘境,這片大地是由這塊土地的水流過後所保留下來的自然面貌。 如同這裡有一扇大門,通往這片自然之地。而門外,各種生靈的身體和靈魂來回奔跑、嬉戲遊玩著。
-
Cloudscape (2024)馬可·錢凡內利Marco Cianfanelli
作品的部分靈感來自歷史上描繪的雲中漂浮的山脈,是一幅簡單呈現常見的自然景觀的作品——漂浮在山上的雲。 當觀眾在作品周圍移動時,作品其中的組件元素會變化,不斷地遮蔽、展示雲的圖像。這樣的效果將作品轉變成一個動態的圖表,也暗示了形成該地區獨特且戲劇性地形及地殼運動的能量。 作品的形式也展現了鋼筋籠(用於混凝土建築)的形象,象徵著臺灣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實力,於此同時,這件藝術品的結構也是相當精緻,一根根長的垂直鐵桿被謹慎地支撐在一起。而這種形式在強風中會顫動和搖晃,隨著天氣的表現變化,也能夠展示大自然的力量。
-
我的臺東故事 (2024)廖麗華
旅行可以留下個故事,讓旅行不再只是個人的生命經歷,透過分享使不同的人、事、地連結在一起,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此作品就是有關臺東的故事:2020到臺東短期停留,其間投駐一家民宿。民宿主人是一對年青夫婦,養了四隻貓(現在已增至七隻),滿屋的漫畫書和CD,女主人特製的早餐,兩人的熱情招待,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每年都會再造訪。在此之前臺東只是卅多年前的模糊記憶,現在臺東不再是一個有好山水的地方,此處的人、事、物都充滿著溫暖。
-
種子【修復中】 (2024)巴卡芙萊
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領域中至今隨處可見的歷史事件紀念碑、匾額、牌樓,甚至是都市名、地名、路名中,仍充斥各時期移民拓墾和殖民統治者的歷史記憶,具原住民族主體史觀的詮釋意象、文字卻寥寥可數,期待目前仍是政府轉型正義的調查報告、研究學者論文、田野調查資料與原住民族的神話,可以成為音樂創作者、小說家、編舞家、導演的養份而轉化為成為流行歌曲、小說、舞碼、電影,甚至是中小學的教科書。
-
飛穗【修復中】 (2024)步里赫森
蔥綠山風,如群鳥輕掠海面。日頭下飛濺的浪花,是飽滿的稻穗,也是人們深邃的期盼以秋收前綿延的稻浪為靈感,飽滿垂墜的金黃稻穗為整體造型概念。 表面覆蓋的竹片隨著風的吹拂而起伏搖曳,與光影之間的交互變化,營造出一片生動場景。穿梭於振起的飛穗之間,感受縱谷微風帶來豐收氣息與生命的庇蔭,讓觀者在光影與風動的交織中,使心靈得到暢想的無限可能。深深沉浸於自然與生命的美好之中。
-
相聚 (2024)盂施甫
瞬息萬變的風,穿梭於山川大地之間,無所不在,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途經此處時,彷彿找到了歇腳之所,在作品中短暫停留,相聚而相融,無形的風也在此刻化為有形,體現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
0121-1110=124041 (2024)李在孝 Jaehyo Lee
樹和釘子以最裸露的造型展現著他們的外表,說著「我是一棵樹」、「我是一根釘子」。為了讓釘子更美麗,讓樹木更快樂,我用那些不吸引人的、無用的、不太漂亮的、無處不在的常見事物來創作,看石頭就像金子一樣!醜陋的釘子一根一根地湊在一起,如同爵士樂;無用的扭曲的樹枝湊在一起,儼然成為壯麗的古典音樂。一個小提琴手發出的聲音和十個或二十個小提琴手發出的聲音肯定有明顯的區別。 為什麼人們說「越多越好」?你們可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一切為一、一為一切」的世界。
-
白色飛翔 (2024)雷恩
白色的夢想是自由的風,在孩子們的笑聲裡飛,也在孩子嬉鬧的身影中繚繞,兒時嚮往的自由是白色的翅膀,如同那遙遠的追逐幻影,帶著我們一起飛翔,在廣袌多彩的大地,與無垠遼闊的藍天之中。
-
飄飄雲朵(修復中) (2024)賴冠仲
吹著稻浪的風 帶來⼀點香味,孩⼦帶著想像進入雲裡⾯,⼀陣風吹來像魔術師⼀樣,變成許多形狀 玩著捉迷藏 在裡⾯找到被遮住的太陽光線穿越雲層,訴說著故事靜悄悄的夜晚化作柔軟床鋪看著宇宙;數著星星,希望在睡夢中 摘下最耀眼的那⼀顆。
-
癒室 (2024)陳依慧
以蕨類植物的意象作為作品造型的參考,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捲旋」細長的彎勾,是蕨類植物幼葉常見的樣貌,就像是個問號無限延伸。用竹編的方式,編織出類似樹根、樹幹經脈的型態,象徵成長、蛻變的生長痕跡。 台灣第一位園藝治療師:「照顧植物中,看見植物的生命力,可以激發自己的生命力,當我們呵護生命,也會進而肯定自我、達到治癒心靈的作用。」我們與大自然相處時,情緒得到舒緩,壓力便有了釋放的出口。每當我進入竹編織的時光,不論當下面對多困難的挑戰與挫折,內心總是能平靜、安穩的沈澱下來,我透由重複編織所獲得淨化與釋放,也期待所創造出的作品能成為一個療癒觀者的場域,就像浴室清洗每日的髒污,期盼民眾走進作品中,能夠感受身心靈受到大地母親的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