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4號的藍 (2022)林昶戎 X 鄭元東
每當進入大武,總要展開雙臂伸展,貪婪地多吸了幾口「藍」,「1314號的藍」是對維度藍家屋的完美幻想,超越維度、真實而抽象的存在。轉換至另一角度,看似一艘船。船—家屋中的風聲穿透,流過身體對動覺與觸覺的敏感地帶,在船塢靜坐觀察海湧的動態升降起伏。
-
縫合與飛行 (2022)徐婷
在大地與天空的交界處,失焦的地平線擴散成光暈,將漸變的彩色影像,縫合成虛與實之間的通道。隨著日照與視角,不斷推演、投射與開合出不同角度的形變。
-
夏日轉場 (2022)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
坐在海邊等待日出,陽光漸漸灑在山、海之間的作品上,溫熱的光線隨著腳底慢慢爬升至頭頂,喚醒了所有毛孔。海風吹拂下,張開的翅膀隨風搖擺,影子不斷變化讓所有邊界都變得模糊。海浪在前進與後退之間拍打著小碎石,發出沙沙的滾動聲響,人們在作品上、在陽光下、在風中,安然自在。
-
微光懸亭 (2022)陳宣誠
等候的亭、樹間的影、發光的石、漂浮的山。是等待光線變化的場所、層疊的絢麗光影、孩子遊戲的寶石,也是聚落中一座漂浮的山,容納著生命的豐富樣態。
-
哪裡、何時漂過來 (2022)王文心
2021年8月,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爆發,大量的火山浮石,乘著洋流與季風漂流,幾個月後,太麻里也飄來2000平方公尺的浮石。東海岸的地景,除了海漂植物外,也多了自海的彼端來的火山浮石。這些漂浮物,在不同時間、地點、隨著洋流與季風,相遇、交織在此,會是怎樣的風景?
-
天空織鏡 (2022)國立臺東女中 X 陳宣誠
地形群山綿延與面海的華源,有一種清澈、隱約,隨著時間變化的動態質感。山間的嵐、晨曦的霧、變化的海,時而朦朧、時而清晰的山林群像;陽光穿過樹間的影,在一日與四季的時序,形成孕養萬物的生態環境。「天空織鏡」透過環境色的編織網與不鏽鋼鏡面的組裝,堆疊出隨著時間與觀看角度的差異變化,透過作品,把人放進地景中。
-
藍色迴旋 (2022)廖琳俐Liao, Lin-Li
「福爾摩沙」是優美的海島國家;從台東的土地沿著南迴海岸線眺望,可以欣賞一望無際的湛藍太平洋。「臺灣島」有如在這豐饒的海洋中被滋養著的美麗海螺,藝術家將乘載了海洋的透明藍色碎片依附而上、陽光折射在透明的膜上,似閃亮的海面,也映照在土地上,像被海洋滲透,彼此依存。
-
層山 (2022)共感地景創作 X 呂佩倫ArchiBlur Lab Lu, Pei-Luen
從環境的聆聽與構築出發,連結人的軌跡與植物間的流動,如同一種共存關係的縮影。透過流動、彎曲成種植槽體的耐候鋼版,在不同的高程、區位與頂層,種植適合的植種,讓滿佈植物的場所,成為立體化的生態島,在森林公園中塑造一處隨時間改變的層疊地景,也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
祝福 (2022)達鳳.旮赫地
作品以原石、鋼鐵等耐風雨侵蝕的材質,展現人類面臨各種生存環境危機時,仍然能夠不受影響穩穩地以優美姿態從容應對,並且透過潔淨的細白鐵絲編織、型塑具穿透性的造型,當陽光灑落,宛如人們以正直無瑕的心舉起祝福與愛的手勢,祈願世界和平,自然生態永續共存。 我的心,與海浪拍岸的歌聲,渴望撫觸豔陽天裏的翠綠世界。 泰戈爾《漂鳥集》第259首
-
川流不息 (2022)董旻晋
創作者有感於人與土地互養共榮,歷經千百年時光流轉,積累了深厚養分與記憶,在這片大地上結穗結果、循環不息。 當觀者走進作品「川流不息」,將被代表時光的木條環繞、雙眼定睛於天地,隨四季變換,雙耳聆聽微風與木條合奏,由外在至內心、牽引出層層美的驚喜。 我的心啊,從世界的變化裏去尋找你的美,如同小舟得力於風與水的雅量。 泰戈爾《漂鳥集》 第255首
-
水分子 (2022)黃文淵
這件作品是地景裝置同時也是農具空間,從一個水分子的原初結構出發,透過水分子的連結與形態的轉換來呈現水的特質,既是流動也是連結,動物和植物,山林與海洋,生在其中的人與萬物都在水的循環中彼此交會相連,而我們從來都不獨立存在於大地萬物之外。 雨滴吻了大地,微聲道:“我們是您那想家的孩子,母親,從天上回到您這兒來了。” 泰戈爾《漂鳥集》 第160首
-
蝴蝶來了 (2022)陳勤
新良好遊、平靜美好 聽風說故事、看晴空蝶飛 良山良景盡賞溼地與蝴蝶的微物之美。 我的心向閒散的風揚起了帆,駛向隨處的朦朧島嶼。 泰戈爾《漂鳥集》 第218首
-
浪漫時刻 (2022)金基永
這件作品具有幾何形狀和支柱形態,在雕塑之間的空白中挪用周邊自然景觀的方式(借景)來探討人工與自然的和諧。 以重複和節奏性的形狀強調作品可見性,希望觀眾將能夠感受到與以往不同層次的浪漫空間。 *借景:在韓國傳統房屋中,窗戶的概念不僅僅是牆上的一個洞,而是一個包含風景的相框。 觀賞這件作品時有意識地把雕塑外的景物“借”到視景範圍中,在這段時間裡享受共有的景致而不佔有它。 世界會在它愛人面前卸下其浩瀚的面具。 它變得小巧如一首歌,小如不朽的一吻。 泰戈爾《漂鳥集》第3首
-
在一朵像魚的雲下看 風景 (2022)李維睦
像一片雲飄來 帶來雨水滋潤縱谷鹿野台地 像一條魚的雲飄來 祈禱大地豐收年年有餘 辛苦勞動後 在青山綠水間長出一片片金黃 坐下來讓風吹過 靜靜地享受走過四季的風景 從別的日子飄進我生命裏的雲朵不再下雨或引來風暴,而是為我傍晚的天空上色。 泰戈爾《漂鳥集》第292首
-
飛向宇宙 (2022)宋周妍
「鹿野」是很多人來體驗如鳥般飛翔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就像大自然的懷抱一樣,以棲息在台東瀕臨滅絕的「烏頭翁」和「鳥巢」來探討「共生」和「夢想」。鳥巢像是人類的家一樣,鳥為了生產、養育和休息而創造的特殊空間。為了讓幼鳥從蛋中安全出來,母鳥竭盡全力保護鳥巢不受各種危險。小鳥在母鳥的懷裡受到厚愛,得到克服恐懼的勇氣,而飛上天空。 這隻小鳥默默履行大自然規則的過程令人驚嘆。諷刺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自然與人類成為敵對關係。但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注定要互相幫助,共存。尊重彼此的生命,希望能夠一起大力飛上高空。 夏日裡離了群的鳥兒來到我的窗前歌唱,繼而飛走。秋天的黃葉無歌可唱,隨一聲嘆息飄零墜落在那兒。 泰戈爾《漂鳥集》 第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