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域

臺東公共藝術

熱情南風觀海線(大武-達仁)

01 笆札筏視角
張敦顥

南迴沿線村莊的入口意象,作為代表該部落的第一印象,但此等「文化建設」通常為統一發包的工程,形成沿路是相似的人工風景,並被誤植與地方無關的想像,部落的自有文化被消彌,成就了均質化的外部眼光。 臺灣原住民族在不可避免的現代化後,要如何在歷史洪流中,建構縫補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主體?而部落青年作為重要的文化承先啟後者,在現世中向上繼承有其難度,又該如何往下傳承? 大鳥部落青年們透過「入口意象改造計畫」做自我表述與書寫,也經由這個印記行動過程中,漸進式並擴散探索地方歷史,以自我田野調查來開創出一種傳承的方式。

02 Vuvu & Vuvu
戴克斯菲南德(菲律賓)

Dexter的壁畫在他進入南迴部落後有了新的曲線,他將所見聞的、所觸摸的排灣族文化與笑容,融合在其繪畫風格,轉化成了新的形象,並在他的言談間顯現其學習心證:「當排灣族的耆老(vuvu)跟他的兒孫們(vuvu)說話的時候。兒孫們的想像力開始被啟發,並且開始狂野地詮釋腦海中的畫面。 排灣族的文化底蘊深厚,所有的事物都是血脈連結的,精神世界和現實是沒有疆界的,這都使他們的文化變得超越現實」。

03 陽光下呼吸的家屋
Malay Makakazuwan 林琳

東海岸的日出日落是永恆慶典,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隆重展演,族人用板岩、頁岩在斜坡上蓋了會呼吸的家屋、祖靈屋、穀倉青年集會所在亮黑岩板、熊鷹初級飛羽、長老鱗片、小米穗、吟唱著古謠的vuvu臉上閃閃發亮的陽光也照在首次來訪的您身上,這是迎接也是問候。

04 1314號的藍
林昶戎 X 鄭元東

每當進入大武,總要展開雙臂伸展,貪婪地多吸了幾口「藍」,「1314號的藍」是對維度藍家屋的完美幻想,超越維度、真實而抽象的存在。轉換至另一角度,看似一艘船。船—家屋中的風聲穿透,流過身體對動覺與觸覺的敏感地帶,在船塢靜坐觀察海湧的動態升降起伏。

這是一條迎接日出的公路,過客趕往下一站的繁華,鮮少佇足。 這是一條寂寞貧瘠的公路,有人聽見它的每一個心跳,他用盡全力守護,走遍山巔海角,哪怕顛簸曲折。 月光曬白了髮,焚風吹乾了起皺的白袍,這裡不只是一條公路,而是起點站,一個出發的地方。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_徐超斌 (南迴醫院發起人)

06 呼喚南島的風
伊誕・巴⽡⽡隆

《呼喚南島的風》 詩作/伊誕・巴瓦瓦隆 呼喚南島的⾵ / 請來 請來 / 請來你的sicevud起源地 在卑南溪以南的永居所 / 給心靈航向無邊的生態書海 呼喚南島的風 / 吹來 吹來 / 吹來你的kisenai祝福 在日出以東的永恆地 / 給「南迴醫院」早早有個家 呼喚南島的風 / 携來 携來 / 携來你的擁抱與讚美 喚一個名叫cemel的古典/ 化為療癒靈魂的真實良藥

07 縫合與飛行
徐婷

在大地與天空的交界處,失焦的地平線擴散成光暈,將漸變的彩色影像,縫合成虛與實之間的通道。隨著日照與視角,不斷推演、投射與開合出不同角度的形變。

08 共棲之所
Rumen Mihov Dimitrov (保加利亞藝術家)

鳥類的避難所同時也是人類自由想像的著陸點,邀請造訪者走入作品,進行一次儀式性的散步,進入作品的小小旅程,隱喻著轉瞬即逝亦是生生不息的萬物生滅循環,在大自然的無窮循環中,無論人類、鳥類、所有動植物和地球實際上都是一體的。這是一個為這個場域設計的雕塑裝置,由漂流木和細枝結構成幾座高達四米的樹狀物體,從而為鳥類創造了一個安全棲所。希望能讓人們從不同的視野、角度享受這片山海自然,並培養對在地野生動物的愛和尊重。

09 在屾
豪華朗機工

在森,在屾,再生,載深。《在屾》,是一件對自然循環致敬的作品,豪華朗機工利用颱風侵襲後,在荖葉園中留下的水泥柱、鋼筋廢料,與新材混合,來喚醒天災與生命的意識,並藉以回應臺灣東部石灰石過度開發的議題。巡走在臺東沿海,一邊是壯麗的高山,一面是寬闊的大海,這美麗的東海岸,啟示著天地生命的自然循環。身在經常變動的臺灣,我們更應以尊敬的心,面對土地,面對努力生活的人們,讓永續成為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信念,代代啟發。

10 太平洋的呼喚、相約南迴
邱尚為

南迴公路四鄉鎮交通不便讓青壯人口外流,影響部落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南迴公路拓寬改善計畫便捷返鄉之路,促使部落青年願意返鄉打拼,為故鄉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 作品兩張對視凝望的臉取〈呼喚〉、〈相約〉之意,代表家鄉對在外子女親情的思念與呼喚;也融入大鳥部落的傳說、地域、產業及海洋文化等在地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