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域

臺東公共藝術

迎向曙光燦爛線(金鋒-太麻里)

輕輕聽 / 我要輕輕聽,我要側耳傾聽山林與海洋演奏的音樂。 輕輕聽 / 我們輕輕聽,我們享受這塊土地與海洋在唱歌。 在大自然裡一起合唱,讓共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找到共同的默契與智慧,守護著每一位靠站的旅人。我們帶著不同的步伐駐足,卸下沉重的行囊,緩慢地移動在南迴的路上,享受下一站停靠的驚艷。

線性空間
艾絲特史塔克

藝術家結合了整齊與淩亂共存的各種系統和幾何結構,在公眾空間製作了黑白線條藝術裝置,通過具有獨特波動和起伏的線條構成的空間,展現那些無法被觀看的關係。 在金崙車站所呈現的「線性空間」,每個線條被視為一種新的連結,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已知到未知,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希望觀者能藉由空間視覺的混淆,尋找生活中被忽略的關係與美好,開啟對於南迴之地有更多想像。

涵洞連接了山林故事與海天一線,如同一個空無的轉場之地,藝術家寄望能將把天上的繁星和排灣族的神話故事融合在一起,猶如將天與地的連結帶到這個涵洞裡面,使之充滿著一種原始神秘的力量,在這裡頭是中立的空間,更是大地意涵的孕育之地。願那。古老老的宇宙能量在星星的連結之上把美好的排灣族文化鑲嵌在生命演化的靈魂藍圖之中⋯⋯。

方圓之間
哈拿‧葛琉

沙灘與海岸山脈綿延連結,金崙排灣族部落,馳騁海上公路,盡享海天一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依山傍海排灣族部落有獨樹一格的文化內涵。 以方、圓形式將人、作品、融大自然,勿忘人亦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天、地、人「方圓之間」,也是做人的原則,「圓」是處世的智慧。「有缺口的圓」是分享的文化場域裡的原住民價值觀。

在斜坡上瞭望
陳淑燕、杜瓦克

從現代金崙部落來到舊部落路徑起點,作品讓人<穿越 時空廊道>進入斜坡民族老部落路徑,迎接<竹編牆-交織疊砌的守護>,走向開闊的台地,望向出海口的方向,<在斜坡上的瞭望>靜而有力等候你的視野。斜坡上的眼睛,如鷹的銳利深遠,是山林的眼睛,由土地長出的力量之眼,從海洋流動進來的激越力量,守護著、看顧著這片山林河谷與部落。

cacavalj部落驛站-每一次都是從除草開始
高蘇貞瑋

老人家說部落外圍通常有cacavalj與sasegezan作為休息的地方,所以當初我們以cacavalj與sasegezan的概念選定這個位置作為青年聚會、文化學習空間。 這個空間從2015年存在以後,每一年它的樣貌都是從當下的青年、生活、部落的節奏長成,我們每一次的行動都是從除草開始,而影像紀錄了一切停滯、行動及某階段完成的樣貌。 現在它長成甚麼樣,你來了就知道。

Patjangzaq(嘉蘭)
劉哲安

藝術家嚐試運用鮮少被組合的「編織」與「堆疊」建構出一項新的量體空間,以六角孔編法作為編織基底,堆疊出多層結構,將交錯挑壓形成的平面,再擡拉出一個立體維度。 在這個講求產業、經濟、文創、觀光…的時代背景下,聚集的部落人群因而被分散,藝術家欲以這空間-Patjangzaq 在現代社會隙縫中找回連結人群與土地的可能性。如同一句看似簡單的排灣族語:“nu kalja dangdangan, tjara leningdjelj sakamaya tua patjangzaq tu tja kesan.” 「我們正當開墾新地時,必定會立起一間單斜屋工寮,藉以煮飯。」期望此空間能被村民使用與互動,並與它產生出如編織與堆疊般的關係。

行走的意識
Idan Zareski

Idan Zareski是旅遊世界各地的旅者,創作受多元文化影響。Bigfoot系列創作於拉丁美洲,觸發人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作品呼籲人類要和平、希望與團結。Idan Zareski看見南迴山海之美深受震撼與感動,希望赤腳行走的Bigfoot能串起南迴與世界美好的連結。

往南去走走是一種新的時尚,也是逃離都市塵囂最佳首選,面向一望無際的大海,旅遊的足跡與當地文化交匯與駐足。脫掉繁重的鞋子,解放你的雙腳與五感,感受潮南與大海的魅力。

協調的渾沌
Andres Amador

南島民族分布範圍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而臺灣是南島語系國家中語言歧異度最高的,因此,臺灣被國際公認是南島民族最可能的發源地。藝術家Amador的創作結合臺灣及紐西蘭南島文化的內涵,運用南迴的地貌與素材,以沙雕及疊石呈現圖騰的樣態,與這片土地和在地人文產生情感的連結,藉此創造出二個文化間的相互對話。

陸發岸Ruvuwa'an.發芽
饒愛琴+敲裂拼姬工班

卑南族石生系統的口傳故事,用五個自然形體站立登陸之地,地名「陸發岸」即是發芽、發祥地的意思,以卡大地布部落石生為根基,漂流木象徵洪水後的考驗,與大自然和人的連結、延續;部落婦女、青年集體馬賽克拼貼部落的記憶,累積成現在文化生活;母親的十字繡、山海共生、感恩天地及發芽繁衍,開出朵朵內心自信的花。